击。其后,封建主义、军国主义的思想,在教育体系中逐步强化,全面渗透到日本教育的各个领域。
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确立,以1890年的《教育敕语》为标志。与《大日本帝国宪法》中“天皇为最高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定相呼应,《教育敕语》又把天皇规定为最完美的道德化身,把“扶翼皇运之无穷,继承皇祖之遗训”、培养“臣民”对天皇的忠诚,规定为教育的内容。《教育敕语》实际上成了日本教育的最高立法,它确立了封建军国主义思想对教育的全面统治。这一体制经过充实、巩固,前后统治日本教育达半个世纪之久。
这一体制有着近代学制这一资本主义教育的躯体,而魂灵却是封建主义、国家主义的教育观念。
故而,在新形势下,既要促使日本少投资教育,又要使得日本政府加剧封建军国主义思想对教育的统治,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提尔皮茨在外交部总长陆徵祥的陪同下,参观了青岛要塞,他们将在短暂的访问之后,前往江南造船厂考察中国的造舰情况。
同时,提尔皮茨也将慰问大批在上海的德国技术人员。
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出意外的在几个月后爆发的话,青岛很有可能会成为协约国拿来做文章的一个巨大隐患。
德皇对青岛的定位首先是军港,次为商港,因而建了大批军事设施称为“青岛要塞”。
驻守青岛的德军除原有永久性炮台以外,又修了一条防线,从浮山湾大体上沿今延安三路、镇江路再沿海泊河到胶州湾,这条防线上有原有炮台,也有新建的炮台,全部由明壕与暗道相通。
而且,德国不仅对青岛的岸防设施投入了巨资,还认真的经营着青岛以及胶济等铁路沿线,这比其他列强国家要好的多。
提尔皮茨对于自己的国家努力经营青岛地区,感到万分自豪,德国就是有这个实力与底气。
走在青岛的大街小巷,许多人都感叹,这是一个完全按欧洲风格设计好一个现代化城市。他们首先建立了现代化的下水道和排水系统.保证青岛成为亚洲最清洁卫生的城市。在此基础上,当地民工在德国人的指挥下铺上宽阔的街道和人行道,建立了令人羡慕的电力系统。在整个城建过程中,德国人强调城市觌划;力图使城市布局合理、设施先进。
为了纪念最初的占领者,当地政府在一个小山上建了巨大的纪念碑,在雄鹰下用中、德两种文字刻着“献给为恺撒大帝和祖国赢得土地的英雄”,特命名“棣特利希石碑”。后来许多德国游人专程到中国参观此碑。德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