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勃鲁西洛夫指挥西南集团军群,他自告奋勇以该集团军群于6月向奥匈军发起进攻,以回答意大利提出的援助请求。他统率下的第7、第8、第9和第11集团军总共50多个师。他在一条200英里长的战线上面对的主要是4个奥匈集团军(得到几个德国师的加强),总计达46个师。
勃鲁西洛夫发动的全力以赴的攻势,在突然性掩护下,从杜布诺以北,直达靠近罗马尼亚边境的德涅斯特河。这次进攻于6月4日开始,次日无心作战的奥匈军陷入了困境。北线的奥匈第4集团军和南线的第7集团军,在体力上和士气上都崩溃了,奥匈帝国中唱反调的少数民族(现在已占陆军中的大多数)干脆开小差到后方去,或者同俄军中的斯拉夫同族人联欢。
勃鲁西洛夫的首次进攻到6月中旬耗尽了力量。但是,尽管照例发生补给短缺和运输困难的情况,加之俄国其他集团军群未能发动许诺的辅助进攻,勃鲁西洛夫还是再次发动进攻。
不过。历史本应该给他一场辉煌的胜利,可是,随着从欧俄传来的噩耗,大规模的发生了,国内的局势出线动荡,勃鲁西洛夫的攻势顿时戛然而止。
第四百五十章 俄国革命
其实不谈日俄战争、1905年以及中俄战争对俄罗斯帝国的致命伤害,国土庞大的沙俄也存在着致命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战争带来的巨大破灭之下全部暴露,并且激化,一步步的在吞噬着罗曼诺夫王朝的生命。
20世纪初问一个乌克兰农民他是谁,他会回答是东正教徒;要问他是俄国人还是乌克兰人,他会说自己是农民,谁当国王都一样。民族主义的兴起,要等到教育普及、市场连接农村与城市以后,才会成为潮流。
由于俄罗斯帝国扩张太快,俄罗斯人占帝国人口比例只占44,激发了大俄罗斯主义危机感,于是禁止在学校、公文和公共场所使用俄语以外的民族语言。波兰大学生研读波兰文学时,必须使用俄译本。1907年,基辅行政当局发布霍乱通知,不用乌克兰文用俄文,但乌克兰90人口是农民,不识俄文。
犹太人在俄罗斯多民族结构的底层,不允许拥有土地。沙俄最后年代有数百起迫害犹太人事件,并非出自政府策划,而是民间自发。反犹主义也是权力阶层的时髦,沙皇尼古拉认为犹太人经商,亵渎了俄罗斯国民的纯洁性格。
明知道这些施政纲领有着不少的弊病,但是沙皇依然无能为力,统治阶层并不是他一个人的统治,能凝聚俄罗斯的只剩下民族主义。
一战前,大斯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