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主义与大日耳曼主义在东南欧针锋相对。沙皇尼古拉对与叔叔德皇开战很犹豫。战争失败则不可阻;不开战则被民族激情扫进墙角。尼古拉决定豪赌。他以为战争不论胜败会在6个月内结束,他不知道一战是现代消耗战的代名词。
由于战术过时,对德作战头几个月,俄军中下级军官几乎全部伤亡,替换他们的是20岁出头火线提拔临时训练的士兵,他们一般出身农民。
而正好是这些人,在得到国内爆发大规模的时候,开始加入到阵营,他们是军官团的主力,罗曼诺夫王朝的掘墓人。
去年5月,德国发动东线总攻击,俄军溃败。9月,尼古拉二世统摄最高统帅位,以激励军心,适得其反,人人都知道沙皇其实对军事一窍不通。大本营迁至彼得堡西一村庄,原意为“坟墓”。
或许,这个错误无比错误,这些军队将会是沙皇下台的决定性力量。
俄罗斯军队成为中坚的几个原因:上级军官普遍无视士兵生命;战争准备和后勤组织是一场灾难,没粮没枪没衣服;皇后是德国人,军队普遍相信宫廷内有德国间谍。
许多高级将领原来以为对德战争及其胜利能防止国内,而几次大溃败之后,他们终于认识到事实正好相反:只有,换掉沙皇政权,才是打赢的前提。战争不独立于政治,这便是与红军对立的白军一度强大无比的缘由。
战争也考验党人。德国社民党一直是俄罗斯者的指南和样板,但德国社民党支持战争,给俄国者沉重一击。托洛斯基说这比宣战本身还可怕。列宁刚听说此事时认为这是德国间谍分裂者的阴谋。
社会党和孟什维克都分裂为支持战争的防卫派和反战的国际主义派。只有布尔什维克坚定反战。列宁认为,工人阶级应当发动内战,才能结束这场帝国主义战争。
托洛斯基是孟什维克国际主义派领袖,他逐步认同列宁对战争的判断,刚刚布尔什维克就赶到新西伯利亚去,想要助长那里的形势,而等到他赶到的时候,起义军已经打到了叶卡捷琳堡,并且占据了这座要塞。
紧接着,便是听到了欧俄各地自发爆发大规模的消息。
农民应征入伍,加上运力首先保障军需,使城市出现粮食短缺。1916年初,彼得堡妇女每周在配给处排队领粮的时间超过40小时。排队人太多,成了消息和谣言的汇总地。大规模的就是这样发生的:一群妇女领面包排队排得不耐烦,而刚好新西伯利亚爆发,起义军打过了乌拉尔山的消息传来,无数人都自发回工厂去发动工友游行。
排队导致,这倒是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