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要被抢破了头的。
绣娘一事由冯氏把持,薛延不喜和女子打交道,也不懂绣品好坏,胡安和与韦翠娘也均是不懂,只好请冯氏去寻。
大多数成衣店的绣娘都是出于宁安有名的那几家绣坊,绣娘们接了活便做,不专门为一家店做衣裳,有时候甚至会接四五家不同成衣店的生意。绣娘们的手艺确实是好,但这样赶工下来,做的东西虽不算次品,却也失了特色,看起来平平无奇。
冯氏连着半月去宁安乡郊的那些小村庄里寻绣工顶尖的姑娘,给她们找好的绣娘教习女工,再邀请她们为店里做衣裳,酬金丰厚,唯有一条不得违反,便就是学成之后不可为其他成衣店做活儿。两者订立契约,再到官府去备案,便就不怕再有接私活的现象出现了。
薛延一直坚信要想做好一件生意,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基本,对于成衣店来说,拥有自己的风格则是重中之重。但现在一切刚刚起步,说这事还为之过早,要慢慢摸索才是。
布匹一事很好敲定,没过几日,绣娘也请得够多了,店面终于能开张。
宁安果真是大地方,街上一日路过的人数比陇县要多三倍有余。新店开张,为了阔名气,薛延几乎不遗余力,他不信“好酒不怕巷子深”那一套,若是有什么好东西,就得大大方方地展示出去看,得让人清楚地瞧见你的好,知道你哪里好,若是等着客人都闻味儿进来,岂不是要猴年马月。
他不想等,也不需等,招揽顾客一事,从来都是薛延的强项。
书写带着开张消息的纸条到处发放,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技巧了,且这个方法只能让人家知道有你这个店,怎么才能将人吸引进来呢?薛延的方法简单直接,却又极其迎附女子的心思——送东西。
而且不能随便送,既不能让自己亏本,也不能让人家觉得你敷衍,还得要人乐于接受。
薛延送出的东西是按着所买布匹衣裳的价位而定,一钱银子以上送阿梨亲手做的果脯与盐瓜子等一类小吃,三钱银子以上送一支雕花的桃木簪,五钱银子以上送一块精绣的绢帕,一两银子以上不仅送绢帕,还附赠一只精巧的绢制荷包,上面用缠枝莲纹绣出“织衣巷”三字。
绢一匹进价也要三两银子,卖出则超五两,价格高昂。女子皆爱丝绢之物,但若是真的买来做衣裳,又觉得太过奢贵,用绢制品的人实在太少,普通女子,若是能有件丝绢做的衣裳帕子,那是件极有面子的事。
对于普通人来说,绢帕奢贵,但对于布庄,便就不是那回事了。
匹为四丈,一丈三尺,若用来做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