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只能以一种第三人的视角,来看一幕幕人间戏剧,在上演。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比较讨厌,原本以为可以通过中旨来随心所欲,但是人家大明开国太祖早就做好预防了,皇帝发中旨,仅仅限于召见、赏赐、骂人、建议等有限的几个方面,其他一切事宜,都要由朝臣写旨意,内阁做票拟,皇上红批,这套流程才算完,这是自下往上的流程。
如果小朱有建议和创意,则需要先跟内阁协商,与内阁意见取得一致后,或者由阁臣,或者由方正化他们拟旨,然后内阁、六部科等衙门同时签押,这才可以下发。
这就是有如受气小媳妇一般的大明皇帝,苦啊!
如此的苦难之中,唯一可以令小朱聊以慰籍的,就是李邦华带给他的快乐了。京三营,被精简到三万来人,看到这个数字小朱实在是咂舌。
“皇上,如若不是曾出陕的三营将士中,确实有忠勇受功者,臣这个数字还会继续缩减。”
“够了,够了,李卿家已经替朕、替国家省下不少开支银子了。”
小朱一高兴,竟然说出来心里话。
“皇上,臣想,裁撤的三营军户,还应该妥善安排,因此,特意将三营历年积存、颁赏和开荒得来的土地,分了8万亩出去,用于这些人员的安置。事先亦没有同陛下请示,还请陛下降罪责罚!”
“这说的那里话,起来,快起来。朕要赏你的。不过,先赏保举你的人。”扭头看着孙承宗笑着说:“孙先生保荐有功,赏文渊阁大学士、赐锦带彩币。”
明代后期,凡是入阁的重臣都会相应配上某殿某阁大学士的称号,这不是实权,只是荣誉。但仍有高下之分。从高到低: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现在孙承宗的大学士封号和刘鸿训一致了,为了平衡前两天,因为刘若宰在经筵上的发言很出色,小朱特意以这个为借口,同样封钱谦益为文渊阁大学士。
这样国家的内阁五人中,就拥有三个文渊阁大学士,两个东阁大学士了。
李邦华为国家每年省出来22万两白银的京营饷额,自然要好好赏赏了。因为一查他的履历,他几乎什么都干过,地方县令、工部河务、天津巡抚、武举的考官。又是进士出身,真真是个干吏能臣。怎么安排都不过分。好在小朱又有新想法了,于是也没忙着怎么赏他,只是:
“进李邦华总督京营军务。张庆臻督知巡捕营。”
李邦华扶正,张庆臻去巡捕营,根本不是奖赏。因为该诏书的事情之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