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国家的内阁基调,没有什么变化。
没有任何变化的不是国家的内阁,而是全国的形势。
北地旱情已经非常严重了,整个冬天北京就没见过几场雪,北京的位置很特殊,并且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特色,那就是四时非常分明,24节气也极为准确。仿佛当初制定24节气的先贤们,不是以当时的中原为范本,反倒是以北京为标准制定滴。
24节气对于农耕文明来说,具有强大的指导性意义。因此,北京的无雪,足以反映出整个北方的气候形势。
从各地方的塘报来看,也印证了这点,初春的大旱是不可避免了。久旱必有蝗灾也是定势,因为没有冬雪的滋养,土地龟裂,蝗的幼虫便不会被大量闷死。而昆虫这个物种,当绝对基数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将产生巨大的破坏能力。
小朱翻查古典,发觉,万历十九年、天启六年均发生大面积的蝗灾,从后一次的后果来看,也是导致魏忠贤的那20多万田产,多数荒芜的原因之一。
去年大旱,今年又同样是旱,那么蝗灾将不可避免,为了因对这个情况,小朱特意发明刊,希望天下有识之士能帮国家一起想办法,应对来年即将到来的蝗灾。
如果说小朱是穿越者,那么小朱的感觉是,这个伟大而壮烈的时代里,有很多人都比小朱更像穿越者。例如田馨萝、例如徐光启。
小朱的明刊是在找一群和尚给孔庙做法事的同时发布的,而徐光启则联合了山东、天津、山陕等地的民间科学家,共同查阅古法,参考实例,于田间考察之后,联名上了一份《除蝗疏》。
除蝗疏中,一共分24章,3万多字。看的小朱脑仁都肿了,还是没看全活。还是在方正化的帮助下,才大致理清了脉络。
除蝗法,一共分三个阶段:
一、幼虫的杜绝、
都知道,幼虫因为大地龟裂而大量存活,因此,徐光启等人提出了改良陆田为水田的宏伟计划,“陆田命系于天,人力虽修,苟水旱不时,一年之功弃矣;水田之制由人力,则地刮可尽也,且虫灾之害又少于陆,水田既熟,其利兼倍,与陆田不也。”
当然,整个北方全改成水田是不现实的,因此,老徐这个小朱现在佩服的五体投地的疑似穿越者,又提出了一个方法:“幽涿(涿州市)以南,长淮(长江淮河)以北,青兖(滋阳)以西,梁宋(商丘市)以东”因为地形复杂,历来是蝗虫蔓延的本源滋生之地,因此,无论如何,改陆田为水田的方法,要在这些个地方上施行。
既然主要蝗灾源产地控制了,再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