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看轻了。所以我们这时候必须向他们索要点儿物件,有没有好处单说,起码不能让他们太舒坦了。”
“奉国殿下所虑甚是。”
郑三俊连忙小躬身拍了一个马屁,但随着太子清澈的目光,落在他的头上,郑三俊不由得哆嗦了一下,
“郑先生,”(臣在)“狙击战法,究竟是否有效,我并不知晓,但既然是北海李定国制定的,想来应属良方。然不动边军入内,乃是父皇钦定国策。因此说,瑞典狙击士一事,只能由本官提出。这其中干系,可谓重大!”
“臣愚钝,多谢奉国殿下指点。”
“…”
这番对话,透出了这样几个信息:头一个就是太子确实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战场上施加影响。如若法国人送过来瑞典狙击手,并且安排在武学那边,专门进行狙击手的培训工作,将来一旦应用到战场上,无论战果如何,都将是太子的功绩。
这么算来,太子首先在粮农工作上取得了成绩,民以食为天,在农业为主的中国,如何提高粮食收成水平,是最大的政治;其次在外交领域中,太子先以一袋“菜籽”确立了国家以拉达克为代言人的中亚策略;后又通过“航海之钟”的谈判,调整了国家外交秩序;最后,太子借着瑞典狙击手为契机,在军事层面获得了基础。
政治、外交、军事,三项业务都取得成绩的国家储君,顺利继位也就自然而然了。而且之前的积极参与,不仅是锻炼太子的能力,也起着未来“政策过渡期”的调整幅度不会过大的作用。
另外一层信息,则是太子与“先皇”老臣之间的关系,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中国传统,但仍然不能避免有些大臣提前“投资”的行为产生。狙击手战术,恰恰是郑三俊递给太子的建议,毕竟梅家皇商一直深处北国,李定国、梅信喻主导的对俄贸易;刘惟敬牵头的划界勘测,都属于郑三俊的工作范围,因此他对李定国的“狙击战术”是非常了解的。而正好,太子也需要一个简单的,涉及面不是很复杂的新战术,来完成对军事的参与,因此这个建议对于太子来说,可以说是“金点子”。
现在的问题就是,太子如何施行?动用望海堡已经成型的狙击战士,一定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因为征北军为代表的各支军系,都是皇帝小朱一手建立的,太子在没有继位之前,根本不可能动用边军。只能从欧洲人那边入手。
太子刚才的话语,其实是在警告郑三俊,提建议没问题,你有本事我也很清楚,但你现在仍然是父皇的内阁次辅,一切,要以父皇为中心。
连拉带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