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畴则最不让人(主要是被招安者)放心,因为洪阁老似乎有严重的双重性格倾向,洪盐酒上台,大家相见好,把酒笑,同分富贵。可一旦洪屠手出场,今天还欢声雷动的成为国家座上宾,明天就被公开处斩。当年洪承畴得以被小朱赏识,就是因为诱杀了三百名过来投诚的变民军;后来庆阳城下,明明变民军已经投降,老洪还是以“做法祭天”的名义,强令黄得功、左良玉等带队将领,一人分一个名额,公开处决108名头目。然后私下里,又连夜派遣精骑,按照名单暗杀了数千名基层军官。里外里,洪屠手这个外号,算是一点儿不亏欠。不过洪承畴这么干,对国家的好处是最大的,相比于熊文灿的妥协与让步,洪承畴谈下来的条件都比较苛刻,基本是国家没什么损失,变民军则牺牲很多。
陈奇瑜也没少谈判,招安变民军历来是他们这一代文官的施政理想,因为大家都清楚变民军的由来,如果不是天灾,如果不是人祸,百姓何必谋反?
换句话说,熊文灿最有名,洪承畴最有质,陈奇瑜则占一个“量”字。由他出面主持的招安工作,其强度和数量是最多的。
而现在,由于熊文灿的条件太宽,国家现在不想做太多妥协;洪承畴的条件又太紧,北京愿意,左兵也未必肯干。所以一个天大的机会,就摆在了陈奇瑜面前。
如果招安左梦庚成功,则陈奇瑜在谈判史上,将成为与熊文灿并驾齐驱的人物。
因此,陈奇瑜对此次谈判非常非常重视,选择吴志衍出面做好前期准备,充分显示了他的胆识和经验。
吴志衍与陈奇瑜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与吴梅村是志同道合兼亲戚的关系,这样错综复杂的三角联络,使得这次谈判,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必然成功的特征。道理很简单,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是很讲究素质的。“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读书人最大的素质。
明知道你吴志衍跟叛军之间瓜葛很深,但俺老陈非但依旧重用你,还派你过去洽谈招安事宜,这种交托重任的信任,读书人根本没有抵抗力。
所以吴志衍当着侯恂的面儿,很不客气的说:
“左侯福园,早有定论,既不能归乡,便要守麾帐。千山远渡,非但后辈不敢妄议,就连故旧,也会感叹一句,身后不宁啊!”
“…”
左良玉老家应该在辽东,但现在大家都清楚,把棺椁运到辽东,那简直是笑话。既然不能归乡,那就在生前任职、临终之地安葬吧。言外之意,你侯恂作为“故旧”之人,已经拖累人家左良玉不能归乡安葬了,现在还想怎的?
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