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囤积了海量的剩余军火,大家伙都在国际市场上廉价的抛售或者干脆当军援送人。在市场上谁不喜欢性能还过得去但是又廉价的商品?精益求精的德国货是好,但也没有那么好,大家差不多的档次,选便宜的政治正确的才是真理。
所以,很不幸的是,德国的武器出口遭受重创,除了一直以来使用德制武器的老客户,或者像以色列这种可以接受德国用武器抵偿战争赔款的国家还在买德国货,大部分国家不是投向了美帝就是投向了苏联。
一度的德国军工企业几乎都要揭不开锅了,在这种情况下,北方工业果断出手,通过收购或者入股获得了相当部分的德国军工企业股份,并将一部分生产订单转移到了德国境内。比如北方工业先进的大功率柴油发动机就转移到了德国,由MTU和博世公司联合研发,涵盖从四缸到十二缸广泛的型号。
所以李晓峰一听说法国人有政治顾虑,立刻就提出了一项新的建议:“法国出资一亿法郎同克劳斯玛菲、莱茵金属公司以及MTU和博世公司联合研发第一代欧洲坦克。”
一亿法郎当时也就是两千万美元,实话实说这可是一笔大钱,当年法国卖身才从美国混了多少经济援助?也不过十来亿的样子,而且还不是一年到手的。如今李晓峰张口就是两千万,这也太黑了吧?
李晓峰可不觉得自己黑,因为他给出的条件很宽厚,这两千万美元的资金不光能使法国参与联合研制,享有今后授权组装生产第一代欧洲坦克的权力,此外这两千万还包购买括头一批50辆欧洲坦克的资金。也就是说法国付出两千万不光能获得50辆坦克,还能获得授权组装生产欧洲坦克的权力。划得来吧?
当然是划得来,对戴高乐来说,此前英国的百人队长一百辆的开价仅仅是坦克本身就高达近两千万美元了。每一辆折合二十万美元的高价。而且这些还仅仅是坦克本身,不包括零备件以及弹药和培训费用。杂七杂八加一起,买一百辆百人队长,法国得付出接近三千万美元。这对当时的法国来说还是很吃紧的。
而现在,付出两千万就能获得50辆坦克,还能获得今后第一代欧洲坦克的组装生产权和一部分技术转移。这对于法国来说还是很合算的!
因为此时戴高乐视察相关法国企业时才发现新一代中型坦克的研发计划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那个所谓的最乐观估计三到五年开始生产的说法水分太大了,这么说吧,不乐观的估计法国新一代中型坦克可能十年之后才能投产。
也许有同志要说,十年就十年吧,自己的东西就是一百年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