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道理说起来不难理解,但要做到却很困难,面对数量多于自己的敌人,再加上步兵对骑兵的天然恐惧,敢于主动发起进攻的勇士实在太少了,所以古往今来做到这一点的人寥寥无几。然而,郑南臣有这样的决断,他的部下也都是这样的勇士,很好地执行了这一策略。而西夏军队数量虽多,但一来他们在“霹雳弹”的轰炸下士气受到了很大影响;二来巷战实在不是骑兵的主场,经过三天的血战,西夏骑兵阵亡五万余人,李仁孝为了保存下党项人的种子,下令全军撤出兴庆,向夙敌西辽求援。他这样做虽然是事出无奈,但西辽如今已是一个大国,其君主应该不会不懂“唇亡齿寒”这一浅显的道理吧?
攻下兴庆后,联军兵威大振,西夏境内“受到残酷压迫的各族人民”与一些不得志的人才纷纷来投,联军的兵力迅速膨胀至二十余万。尽管现在兵力雄厚,吴璘与郑南臣也并不是不懂“除恶务尽”的道理,但他们却没有急于派兵追击夏军残部。这主要是郑南臣的意见,一来由于他是赵抗的代表;二来两人关系甚佳;三来郑南臣所言也确实有理,吴璘听后并没有提出异议。郑南臣认为西夏西边有强大的西辽国,与西夏关系一向不睦,如果联军急着追剿夏军残部,反而可能引起西辽皇帝的警惕,到时候两国出于“唇亡齿寒”的考虑联合起来就不好对付了,更何况赵宋两国目前的重心还是收复故土,不会急于向西扩张。所以郑南臣认为,现在联军还是暂时按兵不动比较好,这样西辽与西夏之间便很可能发生火并,这一点与当初郭嘉遗计定辽东的情形颇为相似。就算西辽勉强容下夏军残部,其中也大有施离间计的空间。何况联军现在虽然人数暴增,但质量却下降不少,不进行必要的整顿肯定是不行的;而且其中可能还有不少人心怀不轨,也需要花时间将他们揪出来。
李仁孝万万没想到联军居然放过一口气斩草除根的机会,没有派兵追击,可这样一来西辽国没了后顾之忧,很快便派兵侵入西夏境内。夏军残部虽然仍有接近十万骑兵,然而经过联军血与火的洗礼与千里逃亡的折磨,他们无论是士气还是体力都很成问题;而西辽国的明主耶律大石过世还没多少年,西辽国如今国力正盛,而且他们的军队一直与中亚穆斯林国家征战不休,战争经验非常丰富,就算夏军处在巅峰状态,也未必稳胜他们,何况是落魄不堪的现在?结果,在西辽国五万铁骑突如其来的袭击下,人困马乏的十万夏军只坚持了区区一个时辰就崩溃了。绝望的李仁孝自尽身亡,但仍有忠心的部属护卫着年幼的王子李纯佑向北退入大草原,此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