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人,这便使得赵训长期维持现在的庞大军队成为可能。说起来,很多下属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不少人还起了劝进的心思,毕竟若论血统赵训可是赵宋皇位的最有力竞争者之一。
赵训虽然拒绝了他们的提议,却也不愿白白将自己几年来的成果拱手交出,各地政权的陆续建立就说明了这一点。赵训现在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如果南边不来人交涉,或者措辞不够强硬,他便准备在自己所占地区当一当事实上的皇帝了。也许是为了讨好远在临安的赵抗,赵训在光复的土地上基本照搬了赵国的统治模式和基本制度,但那些具体法规则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所以水土不服的现象并不严重。由于北方民众在金人的统治下水深火热了太多年,承受力远比南方人要强得多,所以这些措施的弊端较小,而收效却相当明显,令饱受蹂躏的北方经济得以快速恢复。然而,在其后不短的一段时间里,赵宋两国没有再派出一个人与赵训他们联系,赵训在窃喜自己的统治日渐稳固的同时,也不禁心生疑窦,南方难道出了什么问题不成?
原来,赵抗深知如果自己直接对南宋进行彻底的改革,一定会遭到全方面的抵制而举步维艰,于是他便想到了“朝三暮四”的典故。他先让赵璩这个花花公子接过南宋的皇位,再要求他按照自己的意思进行比自己原定方针更加急苛的变法,并顺便做出一系列令人忍无可忍的事情来打压士林的影响,并降低士大夫阶层的心理预期。当然,在此期间,离不开赵军武力的支持,要不然一切都是白搭。等到他们普遍无法忍受甚至宁可玉碎的时候,赵抗再将赵璩弄下台以平息众怒
第五百二十二章 天翻地覆
有了这个对比之后,赵抗原计划中的改革措施就反而会被认为是仁政了。赵璩对赵抗这个大哥是又敬又怕,即使明知赵抗的意图也不敢不从,尽管如此,一直在赵抗的压力下违心“作恶”的赵璩还是度日如年,巴不得自己尽快下台
虽然打算大幅度改造南宋政权以及社会形态,但赵抗并不想搞得天下大乱,所以赵璩的那些“恶行”主要集中在思想、风俗等领域。举例来说,赵璩按照赵抗的意思,在上层推行“节葬”的理念。这一源于墨家的善举自然得不到大多数富人的响应,按理说就该进一步大力宣传才对,可赵璩(实际上是赵抗,以后一直到赵璩逊位,都是这样)却想出了一种非常缺德的方法,轻易地将问题解决了
赵璩制定了一项法令,宣布以后将由朝廷出钱建设大型的公墓,免费对所有阶层开放,但禁止任何随葬物品入墓,摆明了就是针对有钱人的。但若只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