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就算是大宋也需要您高屋建瓴的指导和关怀啊!”,赵训以满含担忧的口吻拍着赵抗的马屁,但又找不出任何把柄,显然大有长进。如果当年他就有这样的口才,也许他的父亲就不会死了
“赵国自然是并入大宋了,反正本土经过这次改革,在制度上与赵国已经比较接近,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赵抗说完,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茶,而到现在赵训却还一直站着,很明显是臣子面见君王时的礼数,显然赵训此次回京在细节上是下了工夫的。
不过赵训还是对赵抗的打算非常惊讶,发自本心地劝说道,“这样的话大宋版图的确会扩大很多,但是朝廷能够管得过来吗?渤泥等地距离中原实在是太远了啊!”
“放心吧,没什么大碍的,能不能稳固统治该地区,不在于该地与中枢的距离,而在于该地与中枢之间交通运输的费用。即使是那些远在万里之外的小岛,由于海运价格极其低廉的缘故,在运输成本上却要明显低于江南到关中的耗费,所以完全没有问题。难点只是在于朝廷需要改变观念,以海运作为主要的运输方式,换句话说,将来的大宋帝国将是一个海洋帝国,哪怕她在陆地上的疆域再大,这一点都不能改变。”
赵训虽然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但如今的他已经成长了很多,在总体上还是能够以国事为重,听后顿时茅塞顿开。但是在对赵抗愈发五体投地的同时,赵训心中仍有疑虑,“可是海运在货物运输上固然有很大的优势,但在信息传递上却是最慢的,而且还要受到天气和海流的影响,这样一来朝廷的政令又如何及时传达到那些蛮荒海岛上去呢?而且若那些岛屿上出了什么变故,朝廷也来不及反应,相对来说陆地上可以利用驿站,那可要快捷得多了。”
“你说的这个问题至少目前来说还是不难解决的,现在赵国境内信鸽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目前大宋境内也正在开始推广,它们的速度比一般的驿站要快,而成本却要低很多。对那些离大陆不远的岛屿来说,完全可以通过信鸽网络传递重要信息,至于次要信息,慢点其实也没多大关系,难道不是吗?”,赵抗说到这里,突然眨了眨眼睛,“至于敌国入侵、大规模暴乱、严重灾害之类特别紧急的情况,我们还有一种瞬间传递消息的方法,海上一样是可以用的啊!”
“是烽火台!”,赵训很快就想到了,不禁愈发佩服赵抗的深谋远虑,但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了大海的阻隔,朝廷难以确实获知当地的实际情况是不争的事实,他很想知道赵抗是否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赵抗心想这些反正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