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但是皇帝的权力却无形中被大大分流了。而且内阁制度的出现,使得相权明显增强,而皇权则被进一步削弱,因为皇帝只有任免宰相这唯一的人事权了,大宋的新制度里还规定皇帝无权无故罢相,这就更令赵训郁闷了。这一规定其实是说“鬼神”与“传闻”之类的虚妄之词不能作为罢相的依据,如果皇帝这么做,内阁有权驳回这道圣旨,更别说皇帝什么理由都拿不出来的情况了。
好在赵抗并不打算掘皇帝制度的根基,军权仍然保留在皇帝手中,另外还有情报部也是直接向皇帝负责,要不然赵训这个皇帝当得还不如行省总督畅快呢。不过恢复科举的行为令刚登基不久的赵训迅速获得了绝大多数读书人的支持,民间的评价甚至一时超过了太祖皇帝,可见那些读书人这段时间以来真是给憋坏了,连“以孝治天下”这一原则都不顾了。其实赵训所恢复的科举其规模比当年要小得多,而且分成了很多门类,其中以应用学问为主,目的是为那些技术部门选拔人才。即使是为了选拔官吏而准备的那些考试内容,也与昔日笔试和面试为主的科举考试有了很大的区别。前面的部分还算相似,而且通过率异常之高,但是要想当官拿到俸禄,可就没这么容易了。按照大宋帝国官吏选任相关条例,笔试面试通过后只能作为候选官吏,得被派在实际岗位上工作半年到一年并获得认可以后,才能转正成为真正的官员。试用期间除了管饭和报销路费以外,没有任何俸禄,而且还肯定都是些清水衙门。如果表现好那自然最好,如果表现不合格的话,不但失去做官的资格,此前的考试成绩也将作废,只能等到来年再考,而且有过这类经历的考生以后在试用期间会受到更严格的对待。从此以后,大宋的读书人只读圣贤书是肯定不行了,很多人都选择了先当要员的幕僚以积累经验和人脉,等到时机成熟后再步入仕途的稳妥路径。这一点在后来持续发展,独特的幕僚文化便随之诞生了
这样一来,大宋文人在经受了赵抗“漫长”的蹂躏之后,一下子又变得炙手可热起来,某种意义上讲,甚至连南渡之前他们都没有现在这样风光。但是,赵抗在此前的风暴中已经将大部分只知清谈误国却无实干之才的酸腐文人清洗得差不多了,在加上改革后更加精简合理的官制与简明而更有效力的律法,全新的大宋官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廉洁和高效。而由于皇帝掌握了情报部,官员想在皇帝面前牛气就得自身也行得正才行,要不然皇帝随便拿点罪证出来,他就完了。至于官吏普遍清廉,以致皇帝被完全架空,这根本就是天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