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谭,哪个朝代曾经做到过?而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就算皇帝没了实权,那也是值得的,几千年以来中国人不正是期盼这一天吗?
大宋皇帝在新制度下虽然掌握了军权和情报权,但按照常理来判断,这两大权力若没有财权相配合,是根本无法有效运作的。而赵抗偏偏将财权完全交给了户部,皇帝都没有直接干预的权力,得通过宰相经手才行,这一度令那些文官以为赵抗脑子进了水,突然犯傻了,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赵抗非但没傻,反而比他们想象的更加聪明。因为赵抗在律法中对“渎职”的定义里加了一条千年以来被长期忽略的概念,那就是“时间因素”
赵抗对各类差使所需时间作出了规定,这当然是因为他从几年前开始就派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取证。其实赵抗还算厚道,他做制定的标准是以赵国官吏的平均工作速度为依据的,然而赵国是新兴国家,官吏的工作效率本来就高,而大宋的那些老爷们可就有得苦了。如果他们集体罢工也没关系,那样的话赵国出身的官吏肯定鼓掌欢迎,他们瞅着那些位置早就眼热了。如果没有在期限内完成差使,而又找不到有力(为了防止日后官吏找借口的水平越来越高,以至于该规定形同虚设,赵抗直接说明了几种可用的理由,比如地震之类的不可抗力,如果官吏找其他理由一概罪加一等,宁可产生些许冤案,也决不开这个口子,决堤容易抢险难哪!)的理由,那么该官吏将被认为“渎职”。“渎职”是很严重的罪行,最低限度也会被免去官职,搞不好还得吃官司,如果是重要差使“渎职”的话砍头也说不定,这样一来那些老爷官吏们想偷懒的话可得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才行
如果是固定标准,那么总有一天会变得不再符合实际,而且新出现的差使就会成为律法的漏洞,所以赵抗采用了浮动评定标准。也就是说,每个官吏完成差使的时间和结果都会记录在案,然后统计下来,取中等水平附近的某个数据作为一段时间的标准。这样一来,以后大宋官吏的工作效率将会慢慢地稳步提高,而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来越人浮于事,以致国家最后积重难返,便有可能跳出皇朝更替的周期律了。
第五百四十四章 勤劳有罪吗
这种思路的产生说起来真是令人诧异,赵抗在治理赵国期间曾经发现,除了日本高丽(他们出现排华行为,只有到了后来日本崛起之后才有,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才遭到歧视,与南洋土著对华人的敌意不同)等东方国家以外,绝大部分国家的百姓都对汉人移民存在着意识上的抵制和敌意,这令赵抗十分疑惑。经过长时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