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宋太祖赵匡胤一样。而新皇帝能够善待旧皇族的概率实在太低,像赵匡胤这样的仁慈之君,历史上可没几个啊。
国家强盛,谁都希望,但如果要付出生命做代价,恐怕比例就远不到一半了。而如果要以自己全部族人的生命为代价呢?又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呢?而且就算真这样做了,也未必会有什么好名声,因为汉文明在历史上一直是以家庭为基础的。有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战国时魏国大将乐羊率军征伐中山国,他的儿子此时在中山任职,被抓作人质。中山王派人要求魏文侯退兵,不然就杀了他儿子,但乐羊毫不徇私,继续攻城。最后中山国被灭,而乐羊的儿子也被杀死。但是以儿子性命为代价完成魏王重托的乐羊,回国后却遭到了冷落。魏文侯的理由是“他连自己儿子的命都不在乎,还能对我忠心吗?”,而后来的历代皇帝都以此为教材,认为这类人不可信用
乐羊的事还是发生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而后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后,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在五胡乱华及随后的南北朝里,那些为了保全家族投靠外族的人甚至受到夸赞,而为国牺牲全家的人则受到鄙弃,这种文化氛围正是导致现在这种局面的根源。虽然明面上都说国家重于家庭,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家庭显然更为重要,那南宋只剩半壁江山就不足为奇了。
“不对!并不是毫无办法,只需要稍作改动即可,关键是制度!”,赵抗很快就想通了,看似毫无生机的制度,只要稍作改动,结果便全然不同,即使民风不怎么尚武都没有关系。
其实这就是他设想中的国家制度,所有的皇族都必须将军事作为从小学习的首要课程,并在成年后派到战场上去历练。这样军权都掌握在皇族手中,异姓将领造反的情况就基本可以避免了。而那些文臣嘛,骂骂人是可以的,闹不出什么大事来,所谓书生造反,三年不成。
这样做唯一的危险就是同室操戈,但是别忘了,这种体制下,只有最能打仗的皇子才能成为皇储,继位后又获得了中央庞大的军力,岂是那些兵力不足的藩王所能反得了的?
但是,如果老皇帝因自己的偏爱,选择了军事能力并不是最强的儿子继任,那这个体系便会崩塌,所以皇储绝不能由原来的皇帝指定。
至此,赵抗终于豁然开朗,他心目中较为理想的国家制度终于初步完成了。日后谁也想不到,这个奠定了国家根基的制度,竟然是来源于他在除夕家宴中的一次走神
“小弟,你怎么了?”,大姐赵佛佑可不知道赵抗这么点时间竟想通了这么重要的大事,此刻见他愣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