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范所说的话代表着甲午战败后清国的主流思想,也是大清掀起赴日留*的原因之一,那就是到日本留学是“事半功倍”,除了路近费省、语言接近之外,那些有点艰涩甚至危险如河豚般的西学,日本人已经帮我们试吃并拔毒了。
所以,与大量半吊子留学人才一起从日本“事半功倍”进口的,还有大量的被日本“山寨化”了的半吊子西方理论。尽管在大清国朝廷最初的制度设计中,日本只是学习西方而需要的一块便捷的垫脚石,但实际上,很少有人再愿意或有能力踩着这块垫脚石去直接接触西方文化的本源。人才是速成的,理论也是速成的,西方理论无论鱼虾均被日本厨师加工成了生鱼片,剔除了他们认为不健康的东西,再被更为粗放的筷子夹起来,送进了饥肠辘辘的中国肚子。
于是,学了点皮毛的庸医们都自以为是华佗再世,救国救民的药方漫天飞,如盲人摸象,互不相让。传统的党同伐异包裹上时髦的日式语言,无论保守派、维新派还是革命派,其实骨子里都依然是权谋派,不择手段,急功近利,在拉锯折腾中消耗着中国的最后一点本可用于民生、用于自强的精力。
“我要去探究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本源,还要回到国内调查研究,才能得出切合中国国情的结论。”邹容摇着头解释道:“日本不行,一个四不象的政体,无法给中国以启示。中国要强盛,要走的路很长很长,打倒满清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陈撷芬眨着眼睛愣了一会儿,突然伸出手,说道:“把你手里的东西给我看一下,我要知道乔森博士用什么花言巧语说服了你。”
邹容下意识地将信简往身后一藏,面对陈撷芬瞪圆的大眼睛,勉强笑道:“虽然这是私人信件,可我也想让你们看看志华兄的精僻见解。但是,前面骂我的那张,你们就不必看了吧?”
“好,我不看。”陈撷芬脸色缓和下来,笑道:“快,邹容小弟,让姐姐先睹为快。”
邹容只有十八岁,岁数小自然底气不足,他咧嘴苦笑,将第一张信简揣进怀里,其余的小心翼翼地递给了陈撷芬,还有些不放心地叮瞩道:“小心,别落到海里了,上面可有志华兄给我列的书目。”
……………………
“终于可以上市了。”肖志华轻轻放下从美国发来的关于新药通过临床检验的文件,脸上露出了畅快的笑容。
“乔森,这是值得纪念的日子,你的梦想和我的梦想都实现了。”
刚从美国回来的圣约翰书院院长卜舫济意气风发,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是啊,他终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