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的强力干涉下,完全是按苏联人开发坦克的思路开发的。四号坦克坦克虽然纸面上的性能极出色,但人机工程很不佳,车内空间狭窄,人高马大的德国坦克兵坐进去实在难受异常,很受坦克兵的诟病。
1943年后,新中国开始大量地引进行德国技术和设备尝试生产三十吨级的坦克。在德国坦克兵眼中诟病连连的四号坦克,在中方这儿却好评如潮,东方人相对矮小的体型很适合该型坦克,而后决定引进其生产线。
当时林汉更看中的是E50,不过E50属于40吨级坦克范畴,生产难度更大,就连德国自己也才是新产品,不可能当时就卖给中国。本着先谈有,再谈精的原则,最后还是引进了这款四号坦克的改进型,名为E36的坦克。
1944年后,汉娜期待E战车计划开始实施。这时,随着英德关系改善,和英国进行了技术交换后,尤其是得到了让德国人眼馋不已的制炮技术后,坦克设计师成功地开发出了新一代使用105毫米坦克炮E50坦克。E50坦克是在四号坦克的基础上再开发的,其零件和四号坦克的通用度高达百分六十。和四号坦克相比,主要的改进是加大车内空间以改善乘座舒适性,而车体长度稍有放大,同坦克炮口径也放大,其车内备弹43发。
而在此之前,在林汉要求下,德国设计师将旧有的四号坦克进行改进,体重增加到36吨,重新设计炮塔座圈以便能使用和E50相同的坦克炮。
德国方面把这款改进后的四号坦克称为E36,但实际上德国陆军并没有大量装备,只是将一个坦克加强营约十二辆的四号坦克按这个标准进行了改进用于测试。但其生产图纸和生产线以及模具,却全部打包卖到了中国,交由中国马鞍山的东方红坦克厂生产。
在德国技术师相助下,1947年后,中国方面用两年多的时间消化吃透了全部的技术,终于可以自己自行生产。
和德国装备的E50坦克相比,47式坦克的优势在于机动性更好一些,缺点是人机工程不如E50对坦克兵友好,以及备弹量不如,仅有炮弹34发——不过作为36吨级的坦克,34发炮弹也已是极限,苏联的T54/55坦克也都是这个数量,而斯大林式坦克系列,通常炮弹更少,只在30发左右(其中IS2只有28发)。
历史上T54坦克的34发左右的存弹量,对坦克来说稍少了一些。不过对玩坦克海的苏联来说,他们在战场总能聚集足够多的坦克形成数量上的大优势,34发的弹药足矣。而新中国也是有能力在未来和苏联一般玩坦克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