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于那些已经变了味走了形的伪儒,即便是再有天大的名气,倒贴钱来义学做师傅林三洪都要拒之门外。
一个真正的儒家门徒自然知道应该做何选择。
“安北侯的义学有多少学生?”
“没有,现在一个都没有。”林三洪老老实实的回答:“等到秋后。各地义学尤其是淮扬义学中的学生们会有很多止学了,虽然很大一部分会选择回家务农,可也有一些真正有心想学的学子因为家境贫寒而不得不去一些生计之事 读书求学从来就是一个很耗费银钱的举动,普通的百姓之家,很难供养的起一个学生本书描述的是平行时空,和现实世界没有任何关联。而且本书是胡说八道的“则,如果无意中影射到了现实,那是读者自己的臆断,和作者没有任何关系。。一个不想办法出力糊口的孩子对于任何一个贫寒之家都是很大的负担。即便是免费的义学,等到孩子大一点之后照样会停止学业,为了整个家庭的生计,为了糊口。不得不离开心爱的书本。历朝历代。读书科举看似是很公平很公正的事情,其实求学的成本和生活的压力已经让读书成为某一个社会群体的特权。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尤其是贫寒一点的人家,不是不想让孩子读书,也不是不知道读书的作用,关键是读不起书。
在孩子们认识了一点字之后。已经很难得了,再想更进一步成为人才。实在有如身在百尺竿头,哪怕是寸进也难如登天。至于考取功名改换门庭那根本就不现实的梦呓之语。
这就是金钱的力量,可以让任何一个人才本应该似锦一般的前程变得灰暗。
天下之大,贫寒者众,有多少才智过人的孩子泯然众矣?就是因为没有钱,而断送了前程。
“读书求学,非一朝一夕之功。若办这种高级的义学,所费弥多”
“不要紧,我会尽力在民间筹集银钱,就是破家舍财,也在所不惜。”林三洪微微抬头,以很有力的语调说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此为千秋万代之功业,哪怕是淘尽金山挖干银海,我也要做下去”
“安北侯有此雄心壮志,实让老朽汗颜,只是安北侯算过没有?维持如此庞大的义学,一年要消耗多少?这些钱”我朱猪安北侯素有生财之能,可如今”安北侯终究比不得扬州府台啊。”
黄真素说的比较婉转,其实就是在说:现在你这个安北侯也就是介。虚的,一年到头一千五百石禄米都不可能完全拿到手,哪里来的那么多钱?完全依靠捐助显然是很不现实的。要是你还是扬州任上,自然是有很多来钱的门路,可是你现在戴着安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