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精神却好的出奇,这些日子以来所取得的成绩让这个“退休”的老翰林很是兴奋,教书的劲头也和高涨。听到林三洪想要再找些老师过来教书,很感兴趣的说道:“安北侯想要扩建义学堂?”
“谈不上扩建,至少这两年不会扩建”以为众恩义学堂主要是从各地的小型义学中招收学生,而分散在各地的义学规模太而且在教书的过程因为生计的原因会流失很大一部分学生。那些一部分学生仅仅是到了认字的地步就不得不为生计奔波,只能算是提高了一些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而已,距离真正的人才二字相差甚至远,在大批的低级义学堂没有起来之前,众恩义学堂没有扩建的必要。
“仅仅是想再找些先芒过来帮帮忙而已,如今义学堂的老师傅们终究是太辛苦了,年迈而事繁恐难长知
这是众恩义学堂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大难题:合格的老师太少。
最初的几个先生当中,如黄真素等人大多是年迈体衰的老者。虽然后来也陆陆续续的找了些老师,可终究无法彻底改变这个现状。
在义学堂里教书,是一个很沉重的活计,体力极其重要。因为是全日制教学方式,和老学究们有时间就指点一下有着本质的区别。再加上老师和学生数量严重失衡。这些老学究们不得不面对沉重的教学任务。就在昨天,已经有一个老师累的吐血了。
这种体力活,不是老学究赢弱的身体可以承受的。
所以林三洪想着再找一些老师,哪怕是条外稍微差一点也无所谓,只要能够分担这些老学究的压力,在一些不是特别重要的授课环节上替代他们一下,也可以缓解这种压力。
“哎,明里是那存好找的
林三洪笑道:“咱们义学堂多多少少也算是有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名气,只要肯下心思,找几个差不多的老师应该不会象以前那么困难了。照目前的情形来看,只要过了今年,咱们的条件就会好转许多。到时候拿出些钱粮来酬谢诸位师傅也就能够做到了
义学堂的学生是免费的,老师傅们同样没有任何报酬,仅仅是凭借着对于理想的热忱和教书育人的执着一直这么坚持了下来。
理想不能当饭吃!
然而黄真素却很不买林三洪的账。仿佛是被激怒了一般:“安北侯小看我等了,若是为了钱财,我等当初就不会来此做教书授业。我们这些人虽然不被重用。可也能衣食无忧,整日里吟诗作赋品茶赏景的日子岂不是很惬意?我们人是老了小4心还没有老。圣人弟子三千贤徒七十有二,我等纵然无法于圣人比肩,也想布道于宇内,植桃李于天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