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品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文人好清谈,尤其是议论国家朝政得失这是谁也封不住他们的嘴巴的,这些人时常冒出这么一两句不合时宜的话也可以谅解,但如果碰上心胸狭隘的人的话,那岂不是连我们也要受到朝廷的责罚,所以我不能冒这个险,话又说回来,今后办义学的钱还要从商务印书馆所得的利润里面出,如果它被朝廷封了,那岂不是全完了?!” 赵顼说道:“既然王兄这么坚持,我会向父皇禀明的,其实派几个散官到这里来当监督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想过几天就会有消息的,王兄请放心!” 王静辉笑着说道:“那此事就拜托殿下多多费心了,其实个人作品拿到商务印书馆来刊印发行的毕竟还是很少的,如果单是为此到不用专门让朝廷来派遣官员进驻,但我想过一段时间后将会发行类似朝廷邸报一样的报纸,其上刊载一些朝廷的各项政策法令、各地的一些新闻和民间读书人写的一些文章。我想天下读书人千千万万,这里面大多数人都不可能通过科举考试为国家效力,但他们可以通过为报纸写文章来表达对国家治理政策的一些看法,这也是为大宋平白在各地添置了成千上万的御史,使得朝廷能够知道这些法令在各地执行的效果,这里面难免有些牢骚之言,但他们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大宋好,所以朝廷派官员进驻印书馆来甄别文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些道理赵顼是非常明白的,王静辉那“为大宋平添成千上万的御史”的说法也很让他心动,其中的好处与风险也是并存,不过还是很吸引他。朝廷虽然也发行如邸报等类似报纸的东西,但这些发行的对象都是朝廷负责印制后发送到各路府衙,很少流落到民间,而且民间的信息也只能通过各路府衙层层上报,这样的交流是单向的。而王静辉所说的报纸则是民间发行,交流上也远比邸报有优势,不过其中的内容多少就不好控制了,赵顼敏锐的看到了这一点,认为派驻官员是十分有必要的,并不是说只允许报纸报喜不报忧,而是能够控制舆论的导向。虽然赵顼所身处的时代使他还不知道舆论有什么威力,但其中的厉害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感觉的到。 报纸是王静辉最想控制的东西,他不想当官所以他必须要找到一样防身利器,最后才选定了报纸。在这个还是纸质传媒独霸天下的时代,王静辉的水力活字印刷机无疑是站在了这个时代传媒的顶端,谁能够撼动他的地位呢?天下的读书人这么多,也只有百分之一二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还有一些凭借着家族资产不愁吃穿,但大部分的人度日还是很艰难的,报纸就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增加收入的道路,这种名利双收的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