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已经没有再将满清列为一个政权看待,而是将满清降格为地方割据势力,同时驱逐鞑虏这种排满、排斥其他族群的字眼也没有再出现。这是太平天国在后期统一全国目标上的一个重大政策调整。
随着太平天国在全国各个战场上形成的巨大优势,接下来就将面临解决蒙古、新疆、西藏、关外等地统一的问题。而这些地方恰恰是各民族聚居之地,假如再用驱逐鞑虏的字眼。势必将给统一以及统一之后的安定地方带来不利。
檄文中提出的“五族共和”论是这样描述的:“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对现今太平天国占据十数行省之前进行的起事也作了说明:“天国兴起之初,对於清廷为脱离,对於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如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於中央,斯经纬周於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
同时,檄文中强调:“现五族共和共荣,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太平天国之领土,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太平天国之国民,自不能如满清时代再有藩属名称。此后、蒙、藏、回疆等处,自应统筹规划。以谋内政之统一,而冀民族之大同。天国政府于理藩不设专部,原系视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现在统一政府业已成立,其理藩事务,著即归并天国接管……”
在这段檄文中。太平天国特别强调了满蒙藏回等各族聚居之地不再是中华的藩属之国,明确了这些地方都是整个中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洪韵儿特意在太平天国之前加了中华二字,显然体现了更大的包容性。自此中华太平天国的国号也首次出现在大家眼前。虽然这个国号有些冗长,但太平天国这四个字的国号已经使用多年,不可抛弃,况且西王一直秉承了太平天国的衣钵,是不可轻易放弃的,而中华二字代表了整个国土和民族的正统性,于是这个国号就在西王日后登基继位发布的《定国是诏》之前先出现了。
檄文中还特意提出了对待各地割据军阀的处理方法,太平天国欢迎各地军阀主动前来投奔,檄文中也答应一旦各地军阀主动来投,天国将以国士待之。但同时也号召全国各地军民,对负隅顽抗的残余满清及各地割据军阀军队,一律坚决予以消灭。
檄文放弃了太平天国传统的排满政策,这并非是西王等当政者的懦弱表现,满人入关两百余年,从各个社会层面已经深深的陷入和融合到关内各族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