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很难再进行强行驱逐。在陈玉成部进行的西南大迂回战役中,很多地方的满人就担心遭到迫害,而决心决死一战。成都的满人旗户甚至分发煤油,一旦太平军攻入城池,众人就打算集体**,烈火焚城也在所不惜。成都众多旗兵由于害怕民军屠杀,认为“抵抗是死,不抵抗也是死,与其不抵抗而死,毋宁抵抗而死,所以死命相拼。”
好在当时陈玉成没有头脑发昏,而是采取了攻心战术,他集中附近的满人旗户在城下喊话,同时积极派出使者与城内满人进行谈判,表示不会滥杀无辜,这样才将一场祸事消弭于无形。后来太平军进入成都之后,果然没有再迫害满人,只对罪大恶极的满人以刑罚审判,这个做法为陈玉成部今后席卷西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排满的做法还导致了另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排满思潮背后潜伏着国家解体的巨大危机,所谓“驱除鞑虏”,既非赶尽杀绝之仇,也非共同融合之意,而是要将“异族”赶回原居住地,以达恢复中国,光复汉室之目的。也就是说,当年太平天国起义之初发布的口号中提出的主旨思想,其剑锋未必需要指向广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新的中华更不一定包含东北、内外蒙古、新疆、西藏等广袤国土。这就是所谓的“驱逐鞑虏、回复中华”的建国思想所包含之意旨,更是象征着光复汉族十八省的巨大隐喻。试想,如果四分之三的国土都被太平天国排除在中国之外,分离主义大潮一旦如洪水猛兽般袭来,国家的分裂与民族的危亡恐怕在所难免。
在太平天国起义成功在即,推翻清王朝政权以后,太平天国上下都将成为新中华国的建设者。角色的转换使得太平天国需要迅速抛弃原本的起义路线,对于充满破坏性的排外思潮和狭隘民族观就需要更为消极的抵制。耐人寻味的是,这一转变太平天国主要领导阶层在民族主张上的回头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取而代之的是,“五族共和共荣”的主张迅速在太平天国内部发迹。于是,才有了这篇檄文的诞生,这标志着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从起初的反抗满清暴政转变为维护国家统一的道路上来了。
然而,这一转变仅仅是太平天国上层内部的主观转变,它是否足以保证国内各民族不计前嫌,忘却刚刚发生的民族惨剧甚至上千年的芥蒂与隔阂,相信太平天国宣传的“五族共和共荣”的价值推销,紧密团结在“中华民族”与“中华太平天国”的旗帜周围,自觉摒弃分离主义的倾向呢?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即便后世新中国实行民族团结政策已经数十年,民族问题依然可谓“兹事体大”,牵动着举国民众的神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