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这个时空的格局之内,五族共和局面的到来恐怕不仅仅是太平天国高层的简单思想转变就能轻易实现的。因此,太平天国高层“五族共和共荣”理念的提出是真正实现五族共和共荣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关键内因。同时,五族共和共荣的真正实现,需要结合强有力的外因的作用方可促成。
而这个强有力的外因合适之处莫过于外来入侵,在面对外来入侵的前提下,太平天国强大的武力能够保证来自西北俄国向新疆、蒙古等地武力渗透的时候,能够站出来帮助这些地方的各族军民保全国家的领土完整。
在此之前,俄国一直没有放弃过对新疆、蒙古等地的渗透,平时通过边界贸易,以不平等的价值兑换来剥削新疆、蒙古等地的百姓。在蒙古、新疆等地与俄国互开的边市之内,一盒俄国人制造的劣质火柴居然能够换到一头牛或者两只羊,这种暴利且非常不公平的贸易仅仅只是一个缩影而已,一旦太平天国能够深入这些地方,大量廉价的苏浙工商产品一定能获得这些地方百姓的青睐。而新疆、蒙古等地的丰富的矿产、农牧业资源也是国内需要的。
俄国人一旦渗入这些地方,他们只会将这里看成是廉价的资源获取地和产品倾销地,不甘心被俄国人奴役的这些地方民众一定会倒向太平天国。
所以,不论如何,太平天国高层首先必须提出五族共和共荣这个口号,占领道义上的制高点,首先从法理上继承和延续满清对上述地方的主权,然后才能慢慢的通过伤痛的弥合与统一的维系,在时间的长河中将各民族融合起来。这篇檄文的意义不止于北伐战争,它还延伸了日后全国的领土主权和民族融合的各个层面。
西王发布了檄文之后,在情理上还需要一个正统的延续,最好的情况莫过于满清皇帝主动宣布退位让国,这样新疆、蒙古、西藏这些满清原来就进行过统治的地方在将来并入太平天国版图就更加顺理成章了。
但要满清主动做这些事几乎是不可能的,现阶段还需要进行军事打击,于是,檄文发布之后的第三天上,京郊太平军得到了充足的物资和兵力补充之后,主动发起了扫平京郊清军的军事行动……
第六百九十七章再议让城
其实在北伐檄文发布的当天,太平军就朝着北京城发射了大量的传单炮弹。用炮弹撒传单据说是新到炮兵部队的萧和上尉之新创,将传单放置在瓷罐中,然后包裹于弹头位置,通过发射药将弹头推射到半空,已经点燃的引信在半空中爆开,而爆炸物的药量也只是将包裹层和瓷罐弄裂,然后漫天的传单就如同雪片一般飞扬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