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这期间便聚到一起交流情感、交换信息,这是难得的聚会,尽管是丧事,只要死者不是夭折的人,大都办的热热闹闹的,悲痛是逝者的家人,对于客人而言,悲痛只是一小会儿,参灵祭拜结束,悲痛就跟着结束了,他们不用顾及主人的情绪,意气相投的聚到一起,坐在火炉边,喝着茶,嗑着瓜子,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话家常,让累积许久的话题得到充分的交流。所有的事情都是这么办的,所有的人也都这样,所以主人家不会觉得客人失礼,更不会怪罪什么。
刚开始,雁鸿看见刚来时客人哭的悲痛欲绝,转眼间又看见他们喝着茶,有说有笑,觉得不可思议:一个人的情感怎么转变的这么快?等到她看见嫂子英兰,她几分钟以前陪着客人嚎啕大哭,几分钟以后,又陪着客人谈笑风生,更是觉得莫名其妙。无论哪种情形,无论内心多么悲伤,雁鸿都不会放声大哭,可是,在丧事中,无论如何她也笑谈不起来。雁鸿远远地注视着他们,禁不住想到:“他们的悲伤是真诚的,不过也是短暂的,他们把生死看得这么平常,或许,他们更能够坦然的直面死亡吧!”雁鸿回过头看了看远处的许书伟,他整天站在屋前的小路上,一有客人到来,他就连忙下跪行礼,然后,客人会搀扶他起来。而华伟呢,两、三天内,要跑完所有的长辈亲戚,这会儿或许正挨家挨户的报丧、挨家挨户的下跪呢。这是这里经久不变的风俗,“孝子”是必须下跪的……
陆陆续续来了很多客人,他们当然不会空手而来,除了他们的悲伤、眼泪,还有二、三十斤谷子,或者几斤面条,或者现金,这既是慰问品,也是一份人情,专门有人做记录。送谷子的人占绝大多数,在这个落后的穷乡僻壤,谷子因为可以填饱肚子,在人们的心里是神圣的,因而被赋予了货币的一般职能,有了一定的流通价值。
第四天,来的客人中有三位年轻姑娘特别引人注目,她们的年龄都在十七、八岁上下,梳着流行的发型,穿着色泽艳丽、做工粗糙、布料质地低劣,但是款式新颖的时装,手上戴着因为太大,反而一眼就让人看出是假的宝石戒子,脖子上戴着装饰项链。她们三个人自始至终坐在一起交头接耳,仿佛已经不屑与其他人说话。她们相互之间不再说当地的方言,而是说着有些蹩脚的、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加之,她们与众不同的穿戴,一看就知道,她们是外出打工回来的,她们刻意要与众不同,不过是显示自己与从来没有出过门的乡里人是不一样的,她们到过大城市,是见过市面的、有些“体面”的人。她们很快就学会了否定,用半道上学来的所谓的“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