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云也能够理解,前世的国考也是这样的,没有节假日更没有休息日,整天的昏天黑地的学习。
冯辉昌不用自己再理会了,需要她理会的是凤来镇的纺织厂,现在棉花应该采摘和加工了。
而苎麻已经第二收完毕,开始第三收了。
据了解,这个时代的赵国还是以苎麻和蚕丝纺织为主,棉花种植不普遍,范围不广。
经过自己这大半年的种植,下面的人进京汇报,增云感觉是因为棉花的纺织工艺还不成熟,因此造成在前世占市场份额不大的麻纺织在这里确实主要的纺织方式。
麻纺织之所以在前世所占市场份额不大,主要是因为苎麻等作物中所含胶质约百分之三十左右,而在纺织过程中,需要用各种方法将这部分胶质处理掉,然后才能得到麻纤维进行纺织。
可就是这个胶质处理过程如果采用古老的传统方法,费时费工,浪费水源,如果采用前世的化学方法进行处理则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
因此,在前世,虽然麻布制作的衣衫穿起来舒适,但综合起来考虑,麻布却不适于大范围生产。
至于丝绸,处理程序繁杂,因此价格也贵,不是普通平民百姓能够穿得起的。
这个时代的赵国的百姓主要以麻衣为主。
而棉纺织,则因为棉花中的胶质少,工艺简单,不会造成水污染,而最终大范围种植,从而在前世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因此,增云虽然不太懂棉纺织机械,但大体的工艺还是知道的,仍然坚持着将前世自己参观棉纺织厂所见到的所学到的告诉给那十几个能工巧匠们,并将大概的工艺步骤和目的讲给他们听,然后让他们来发明创造。
增云在赵府的一个角落,见了个宽敞的操作间,十几个工匠就在这里每天忙碌着。
幸好他们都是单身,吃住自然都在赵府,很是方便。
这些个能工巧匠们制备好水稻收割加工机械样品,就开始按照增云的要求开始研究棉纺织机械。
这不!还不到一个月时间,几个人就已经研制出了弹花机,该弹花机的弹花部位由三对木鼓组成, 每对皆分为内外鼓,形如半圆,内鼓外面钉有锯条50根,外鼓里面钉有锯条40根。
内鼓装在外鼓里面,安有铁轴可以转动,动力亦依靠人力踏动脚踏板,传动机构由大小飞轮、皮带盘、皮带、齿轮、滚轴等组成。
工作时,先将皮棉平铺在机体盖上,用滚轴带住,然后操作人员踏动踏板,全机开始转动,皮棉由滚轴带入机内,依次经过三对内外鼓,经锯条摩擦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