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他又想起了在那些痛苦似乎永无尽头的日子里,在那个焦急的等待中,他好像也同样的问了自己这个问题,虽然一时尚未完全搞明白,但可以明确地意识到,“我就是我就是我”的急切和鲁莽的怆呼,绝不是这个问题惟一的答案,至少是一个不完全负责的回应。
因为,人生活在现实中,社会性才是人的根本。
一个过于自信的人难免偏执,偏执的观点倒并不可怕,兴许还能促使人考虑得更加全面一点;可怕的是,这种偏执而付诸实践的行动,其错误每每都是触目惊心的!
因此,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交纳给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去解答,兴许不至于过分棘手吧。字为被自己这个几至荒谬的决定给逗乐了。他选择了停止,放弃了思考,也放弃了背叛。往往有些初衷的违背,会得到意外的收获,读到的史铁生,就是这样的命。他应当属于知青作家,却因为与其他作家相迥然的起点,而遁入了哲思的天地。他是一个真正用心来感怀抒发的作家,随着双腿的失残,使他的一开始就被赋予了背负的使命,但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不幸,就冥冥注定了,并且终究决定性地,把他置于创造自己一生的实践当中。字为喜欢《我与地坛》,并且一再反复的阅读着,总觉得那一次是退守于灵魂的写作,也是他自我良心的深度开掘。通篇看来,与其说是散文的感性认知,却不如从理智的角度进入阅读的磁场,他把社会缩微到精细的顿悟中,以一颗同样脆弱,却极其敏感的心灵,看透人,看透事,把人和事,包括世界,全都颠倒过来审视一番,方才得知了人世的无端与沧桑巨变。仅仅都是因为身边的一瞬,或者仅仅只是一个开天的异想,发端出去,却成就了不朽的文路。字为尤为明显地感受着,并且五体投地的佩服着。
现实恰恰相反,似乎总是在对人进行着刻薄的诅咒,并又偏偏地袒护着所有的该诅咒。因此,屈从或者反抗的争斗,从来都不能因为屈从者的获胜来衡量,更不能因为反抗者的失败而给予批斗。惟其如此,便从此有了形而上的,并且以形而上为界限的精神划分。或者是失败的努力,或者为悲剧的覆辙。但在史铁生的笔下,却都有了通彻的流露和喻指。这是字为的真切感受,也是他由衷热爱史铁生的关键。
通过与语文老师的几次交流,他渐渐地了解到,在史铁生创作将近30年的艰难历程中,在他面对个人堕入绝望境况时,所有作出的精神自救中,在他超拔于命运以眺望无限彼岸,并惟以宏博爱愿回眸人生的拯救时,他的灵魂无尽于挣扎,并最终也作了示范性的归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