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但是,对问题进行界定、在想象中“看到”想要的最终结果、得到所有信息和事实之后,又额外地对问题焦虑、担忧,那根本没有用,相反,这样做甚至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拿破仑·希尔在其经典作品和畅销书《思考致富》中,说到他的出版商给他施加了很大压力,让他在24个小时内提出一个恰当的书名。希尔对这本书的题目已经想了几个月(那时他已经完成书稿并交给出版商),但总是不得要领。截止日期那天,编辑对他说,他只剩下24小时想出好主意的时间,否则,这本书就会按照编辑推荐的最佳书名《用好你的智商,获得你的钞票》去付印。希尔反对这个题目,认为这一名称宣传意味太浓,有点像小报上的文章标题,说那样会毁了他,说之后没有人再看重他。“只有24小时”,他的出版商说。
这便是压力!简言之,希尔想有意识地想出新题目,但又很快放弃,因为他试了几个月都没有成功。于是,他决定把整个问题交给潜意识,它想出什么结果,就用什么结果,随它去吧。接着他小睡了一会儿,醒来时想出一个题目。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他自动成功机制所做的一切,其实就是对那个“低劣”题目的重述。“智商”就是“思考”,而“钞票”就是“致富”。
我相信,每位作家都有过类似经历。有些人故意反复脱离正常思维轨道去获得它,往往在自己打盹、与孙子孙女嬉戏或者坐在船上手里拿着渔竿时,把整个章节或将要写完的演讲稿交给伺服机制去完成。本书编辑、心理控制基金会会长丹·肯尼迪写过9本书和无数文章(现在还在写每月通讯),创作出数十种录音带课程,而且还是一个忙碌的广告词撰写入。他一直重视将心理控制技巧运用于此目的,以便晚上就寝之后,能在醒来时立即坐在计算机键盘前,将睡梦中“为他”准备的写作内容“一股脑儿倒出来”。尽管其他人经常说写作是一件压力非常大、特别艰难的事情,但对他来说,写作一点压力也没有。
丹·肯尼迪说,他第一次受到启发想尝试这种做法的原因,是因为我在本书首版中描写了贝特朗·罗素的经历。贝特朗·罗素说:
“我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比如说,如果我必须就某个难度相当大的主题写作,最好的方法就是详尽深入地思考它(也就是说尽我最大努力苦思冥想)迭几个小时或几天,在这段时间快结束时,我就会作出决定,也就是说,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