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通过有意识思考或意志力去完成一切任务、解决一切问题。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本来是有意识思维的任务,但从本质讲,有意识思维自己从来就没有具备过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完,你的压力便会与日俱增;学会将“问题”交给自动成功机制去办,然后当“撒手掌柜”,你的压力就得到了缓解。
不要太小心
我在本书前面运用的例子是温纳博士提供的。这个例子是:凭借有意识思考或意志力,我们甚至无法完成从桌子上拿铅笔这种简单的动作。
当一个人几乎完全依靠有意识思考和意志力做事时,会变得过于小心、过度焦虑、对结果过于畏惧,此时,他会认为耶稣“根本不想第二天会怎样”或者圣保罗“对什么都不要小心翼翼”的教诲是不切实际的废话。
然而,美国心理学家协会主任威廉·迪恩若干年前为我们提供的,恰恰就是这种建议,不知道我们有没有听进去。他在小短文《放松之道》中说,现代人太紧张、太在乎结果、太焦躁不安(此时是1899年),还说有一种更好、更简单的活法。“一旦某一决定做出,将决定付诸实施已经成为一天的正常内容时,我们就应该完全放开所有责任感,只关注结果。总之,松开智力系统和实用的机器,让它们自由运行,它们为你提供的服务质量就会提高一倍。”
顺便提一句,这种放松方式与简单的直觉有所不同。我非常清楚:许多人反对把重要决定和责任委托给某种像直觉那样虚无缥缈的东西去完成。在此我要提醒你,我们现在谈论的是一种实用方法,它从有意识理性思维开始,然后通过与自我意象相一致的想象,把任务交给某种威力无比强大的“搜索引擎”和伺服机制,而后者则会帮助你在完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解决任务和问题。
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的秘诀
可以说,刚才我们讨论的观点是正确的,其证据可以从作家、发明家以及其他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经历中看到。这些人总是告诉我们,创造性想法并非通过有意识思考在清醒状态时想出来的,而是自动、自发地产生,有点像“晴天霹雳”,即有意识思维将问题撇开,转而想其他事情。
这些创造性观点并非在不对问题进行初步有意识思考的情况下无序产生。一切证据都支持这样一个结论:要想接收某个“灵感”或“预感”,人们必须首先对解决某个特定问题或得到某个答案有特别浓厚的兴趣。他必须对问题进行有意识思考,收集一切与主题相关的可用信息,考虑各种可能的行动过程。尤其重要的是,必须有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