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问题。不过有一点除外:人应该充分利用造物主赋予我们的才华,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不过,从良知上讲,如果你小时候由于大声说话、表达心中想法、“出风头”而受到打压、遭到阻止、感到害臊或羞耻甚至受到惩罚,你的自我表现在道德上看就是错的。这样的孩子心里会想:自我表现、有什么不错的想法提出来都是错误的,甚至连张嘴说话都可能是错误的。
如果一个孩子受到惩罚的原因是因为发脾气、为过多地流露出恐惧感而惭愧,或者向别人示爱受到嘲笑,那么她就想当然地以为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是不对的。有些孩子觉得,仅仅是体现出“不好的情绪”(如发怒和害怕)就罪孽深重或不可原谅。但是,如果压抑“不好的情绪”,你对良好情绪的表达也会受到压抑。由此,判断情绪的尺度并不是“好”和“坏”,而是恰当和不恰当。如果一个人在半道上遇见一只熊而感到害怕,这种情绪是恰当的。如果通过纯粹的力量和破坏能力摧毁某个障碍是合法的,那么这时的发怒情绪是恰当的。只要合理地引导和控制,怒火便会成为勇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一个孩子每次提出看法时都受到打压和胁迫,她就会认为没有个性是“对”的、有个性是不对的。
这样一种歪曲的、与现实不符的良知的确能让我们都成为胆小鬼。我们甚至连自己是否有权利在一项高尚事业中取得成功,都过于敏感、过度谨慎,不敢下结论。我们特别谨慎地想:我是否“应当得到这些”呢?有许多被错误良知禁锢的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退缩不前、甘居人后,甚至在教堂参加仪式时,都不敢靠前。他们内心觉得,他们没有权利一枝独秀去当头,或者期望长大后像某某人一样,要么就过于关心对他们出风头的行为会怎样想。
怯场是一种常见现象。如果把它看成“良知下降”而造成的过度负反馈,那么怯场就可以理解。怯场其实是指我们害怕大声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希望成为成功人士或“出风头”而受到惩罚——大多数人小时候就认为这些事是“错误”的、活该受到惩罚。怯场证明了对自我表现进行压制和阻止是多么普遍。
抑制解除——向相反方向迈出一大步
如果你是那些由于受到抑制而遭受不幸和失败的无数人中的一员,就需要有意识地练习抑制解除,也就是练习干什么事都不要太在意、太关注、太认真。你应该练习先说话然后再去想,而不是想好了再开口;不想就去做,而不是三思而后行。
通常,当我建议某个病人练习抑制解除(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