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总是因为过于自信而麻烦不断,如果你习惯性地“急不可耐地要去天使都不敢去的地方”,如果你习惯性地发现自己由于做事好冲动、行为草率而身陷困境,如果你总由于先做事、后反思而使后果适得其反,如果你从来都不承认自己的错,如果你说话声音大、喜欢耍嘴皮,那么你可能就是抑制过少。你在做事之前需要更多地考虑后果,你不能再像一头冲进瓷器店的公牛那样任性,而是在行事之前应该更加小心。
然而,绝大多数人并不属于这一类型。如果你在陌生人面前很害羞,如果你害怕陌生的新环境,如果你老觉得不对劲、经常担忧、焦急不安、过于谨慎,如果你感到紧张和难为情,如果你时常有紧张的症状(如面部肌肉痉挛、不必要的眨眼、颤抖或难以入睡),如果你在社会场合感到局促不安,如果你遇事总退缩不前、甘居人后,那么所有这些征兆都表明你是抑制过多。你干什么事都太小心,想得太多,计划得太周密。你应该听从圣保罗对古希腊的以弗所人提出的建议:“对一切都不在乎……”
心理控制训练
1.不要提前琢磨你要说什么。只用张开嘴说就行。说到那份上时便即兴发言。(耶稣建议我们向大众说话时,根本不要考虑我们应该说什么,因为到时候灵魂会建议我们说点什么好。)
2.不要事先计划(不管明天怎样)。做事前不要想。边做边矫正行为就行。这条建议似乎很偏激,然而它实际上是一切伺服机制起作用必须遵守的方式。鱼雷不会对前进过程中的所有错误“前思后想”,不会在错误出现之前就纠正它们。它必须先行动起来(朝目标飞去),然后再纠正可能发生的所有错误。
3.不再自我批评。内向型的人总是沉湎于对自我批评的分析中。每做一件事之后(尽管这件事很简单),她都会对自己说:“我该不该那样做呢?”
当她有足够勇气说点什么之后,又立即对自己说,“也许我不应该说那样的话。也许别人会错误地理解它。”不要把自己搞得一团糟。有效而有益的反馈起作用时是无意识的、自发的、自动的。只有在一年才进行一次左右时,有意识的自我批评、自我分析和反省才有用,才值得提倡。但是,如果一刻接一刻、一天接一天连续不断地放“马后炮”(或者每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