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幸,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关爱。然而,在《草根儿》里表现出的这种充满地气的草根力量,又是滋养我们灵魂的可贵营养。
33、郭巍青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如果要为农民工的孩子们做一点事,我很愿意给他们读一读《草根儿》,讲一讲书中小主人公蚂蚱的痛苦。每一个跟随大人出来打工漂泊的孩子,都是苦命的“蚂蚱”。大家如果一块儿分担痛苦,也一定能够一起改变不公平的命运。成年人也应该停一下匆匆的脚步,听一听蚂蚱的故事。孩子单纯,看到了多少人间不平,而他们幼小的双肩,要扛着多大的社会压力。我们从此要想,怎么做才能对得起这些孩子们单纯的眼睛和心灵。
34、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读了曹保印写的《草根儿》,我但愿这是小说。因为小说是可以虚构的,这或许只是作者根据自己媒体工作的经验编写出来的故事。但是读了作者的《后记》我才明白,尽管这的确是小说,现实中的蚂蚱们和他(她)们的父母乡亲或许比这样的故事还要凄惨。我想,作者之所以没有写成纪实作品,是因为他写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暴露社会的创伤,而是要尽一位公民的义务。朱学勤将这称之为车薪面前的杯水,但众城成城,一杯杯水最终会熄灭车薪燃起的大火。何况蚂蚱们应该有美好的明天,所以我还是但愿这是小说。
(本评语的标题为《但愿这是小说》)35、李楯(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现在,我们的城市确实有了极大的改观,面对不断拓宽的马路、大片的绿地和数不尽的高楼大厦,老师对孩子说:这就是新的城市,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但是,在城市中,还生活着另一些人,他们生活在城市中,而这个城市却不是他们的——这就是像这部小说中的蚂蚱一样的广大农民工子女。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习惯了不平等,如果我们对这些熟视无睹,那么,这个社会就无和谐可言。
我希望童心是善良的,能像希望自己的生活美好、愉快一样,也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生活得美好、愉快,能为别人的不幸而落泪;希望良知不会随着时光的逝去和年龄的增长而衰减,不会使人变得麻木不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因此,也希望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不至于断绝。
——题曹保印小说《草根儿》后36、萧功秦(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政治学教授):人们都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