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高度保证。
然而,波尔克很快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自己在攻击一架敌机时,有时也会受到另一架敌机的追击,使自己陷入危险境地。于是,他找了另一位德军飞行员殷麦曼作为搭档,一架飞机攻击时,另一架飞机为其掩护;或一架飞机做诱饵,另一架飞机去进攻。两人配合默契,发展了独有的联络方式,有效解决了尾随敌机的问题。真正意义的双机编队由此产生了,世界各国也纷纷效仿。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法国飞行员拉弗伯雷率先破解了波尔克和殷麦曼的高空伏击战术。当德军从后上方追击时,拉弗伯雷将飞机迅速拉起,使其进入失速螺旋状态,盘旋半圈后向原航线俯冲,正好到达敌机后方有利于自己的位置。
而殷麦曼不甘示弱,也开始苦思冥想如何化解此招,于是发明了“半筋斗翻转”战术。他将急速飞行的突然拉起,几乎在垂直方向进行大幅度爬升,翻了半个“筋斗”以后,再进行滚动式翻转,朝原航线相反的方向飞去。在实战中,这种垂直机动战术既可以摆脱尾追敌机,又可以快速获得进攻所需的高度优势,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殷麦曼在一战期间共击落了15架飞机,被称为“里尔之鹰”。
由此可见,在早期的歼击机作战过程中,单机的战术创新可谓勇敢者的游戏,飞行员总是想方设法利用高度、速度、战术动作等各种优势来到敌机后方位置,然后从机头进行射击。近百年来,歼击机和所携带武器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种原始的“咬尾”模式到今天仍旧是空战的最基本战术之一,速度、高度、灵活性也是歼击机战斗力的重要标志。
多机混战
1916年夏末,德国空军开始采用6机大圆圈编队搜索敌机,大大提高了自身的防御能力和反击能力。9月17日,波尔克率领着6架阿勃脱劳斯公司d-1型新式飞机进入协约国防区,以零损伤一举击落英军飞机6架。为此,法国的拉弗伯雷又进行了改进,使编队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绕圆圈盘旋爬高,从而获取高度优势进行攻击,被称为“拉弗伯雷圆圈”。这一战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期间还在使用。
然而,1917年7月的一天,英军一个“拉弗伯雷圆圈”编队自信满满地进入到德国占领区。突然,德国8架飞机组成了4个双机编队,占据了英机编队高处的左前、右前、左后、右后4个位置。德军飞机从各个方向发起攻击,一个编队退下去,另一个编队冲上来。英军顾头顾不了尾,很快损失过半。
由此可见,编队空战具有更高的组织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