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灵活性,飞行员们不仅需要利用个人技术“斗勇”,还需要精诚合作来“斗智”。从此以后,零星的单机作战越来越少见,战场上空经常出现数十架甚至上百架飞机相互追逐的场面,飞行员的技巧、歼击机的性能都在残酷的战争威胁下不断提升,制空权也成为战争中一个关键词。
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中,德军首先集中20架歼击机编队参加战斗,随后在主要方向上集中了80架侦察机、40架歼击机和5个轰炸机大队,利用飞机的数量和性能优势夺取了制空权。法军随即也从各部队集中了120架歼击机与德军对抗,逐步夺回了空中战场。
在1918年的马恩河会战中,协约国集中了1100余架飞机与德国800余架飞机展开空战对抗,仅会战当天,法国飞机就出动了700余架次,2天后,德军就被迫由攻转守。7月19日协约国大反攻时,有400架飞机分3层进行空中支援,第一层在2000米以上高度对抗敌方歼击机,第二层在1000~2000米高度对抗敌方侦察机,第三层在1000米以下对抗敌方强击机和地面目标。可以想象,这种组织严密的大规模空中支援极大地推动了地面进攻,德军很快失败。到了9月的圣米耶尔战役,协约国更是动用了前所未有的96个航空中队多达1500架飞机。
1.3 空战传奇:“红色男爵”里希特霍芬
正如上文所述,歼击机空战是性能、智慧、勇气、战术的综合比拼。纵观20世纪上半叶的战争历程,世界各航空强国的歼击机技术水平相差并不大,一种先进机型在横空出世之时往往所向披靡,但在一两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会遇到性能更为优异的对手。歼击机就是这样“你追我逐”地不断发展。而在很多情况下,双方战机性能势均力敌,“人”的因素则显得非常突出,一样的歼击机在不同飞行员手中写下的故事则迥然不同。
讲到一战期间的飞行员,则不得不提到德国的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他一共击落敌机80架,是整个一战中战绩最好的飞行员。勇猛好战的里希特霍芬将自己座机涂上鲜明的深红色,被人们称为“红色男爵”。
从男爵到战士
里希特霍芬于1892年5月2日出生在普鲁士的一个贵族家庭。其家族不乏名人,包括二战期间德国空军元帅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远房表弟)、德国首位女性社会科学家伊利丝冯里希特霍芬(远房表妹)、击落40架敌机的王牌飞行员洛塔冯里希特霍芬(弟弟)、1989~1993年间德国驻英国大使赫尔曼冯里希特霍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