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架敌机的伊凡尼阔日杜布,英国是击落40架敌机的马德克帕特尔,美国是击落40架敌机的理查德邦格(由于经常难以判断敌机是否击落或被谁击落,历史学家还在不断修正着具体数字)。二战以后,空战规模大大缩减,新诞生的王牌飞行员也越来越少,美军在二战中曾有708位王牌飞行员,朝鲜战争中有39位,越南战争中仅3位,此后再也没有过王牌飞行员。
1.4 苏联伊-16:现代战斗机雏形
一战结束后,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制空权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争相发展各种飞机。20世纪20~30年代也是航空工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伊-16就是在这次浪潮中诞生的一种重要机型,它的诸多设计元素被后来的活塞式战斗机甚至今天的现代战斗机所沿袭。
厚积薄发
伊-16的前身是苏联天才设计师波尔卡波夫研制的伊-3、伊-5、伊-6、伊-7、伊-9、伊-10、伊-11、伊-13、伊-15等一系列战斗机。其中,伊-3是苏联完全自主研制的第一款战斗机,而伊-15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性能最优异的双翼战斗机,以卓越的空中机动性得到了苏联空军的长期青睐。基于这种雄厚的技术积累,波尔卡波夫于1933年研制了极具创新的伊-16战斗机。
伊-16长6.1米,高2.6米,翼展9米,空重仅有1.5吨,比二战时期的主力飞机都小一号,但其速度可达450千米/小时,比当时世界上其他主力战机的速度高出100千米/小时左右。伊-16装有20毫米机炮和7.62毫米机枪,是最早配备机炮的战机之一。在速度和火力上占有双重优势的伊-16马上装备了苏联空军,与适于低速盘旋缠斗的伊-15搭配作战,战果卓著。
现代战机鼻祖
伊-16不仅性能优异,而且更为可贵的是它首创了多种重要设计,从中可以直接窥视到现代战斗机的身影。
首先,伊-16采取了悬臂式下单翼。在此之前,飞机大多使用双翼布局,机身两侧各伸出上下并列的两个机翼,中间用支柱和张线相连,这是因为早期飞机多用木材和蒙布制造,自重较大,加上发动机功率不足,不得不采用较大的机翼总面积来提高升力。然而,随着飞机速度的提升,两个机翼和支柱所带来的阻力越来越大,而且严重妨碍了飞行员的空中视野。美国波音公司率先在p-26战斗机上尝试了单翼,但仍需要机翼上下方与机身连接的支撑钢线来维持机身结构,依旧增加了飞行阻力。伊-16则彻底取消了这些零件,只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