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欧洲钟表制造业在北京享有盛誉,备受青睐。清朝第二任皇帝康熙在1680年在宫廷创办了多间钟表制作坊,召集全国各地的工匠跟随传教士学习钟表制造技艺。这些工作坊制造了数以千计的时钟,当中遇到最大的难题是如何使发条柔韧有弹性,结果却不尽人意。这些出品大都只是欧洲钟表的仿制品而已,质量稍差。中国人同时也采用半透明珐琅材料和褶皱金银材料制造钟表,但效果难以与日内瓦及英国工匠的工艺媲美。康熙于1722年辞世,这些由他创建的工作坊不久也销声匿迹了。
参观日内日瓦的百达翡丽博物馆时,我们看到珐琅钟表的发源地日内瓦对中国珐琅钟表的阐述是这样的。他清楚明确地表明,在三百多年前,中国皇帝如此钟情于珐琅钟表,但集全国工匠之合力,工艺却不能媲美瑞士精巧美丽的珐琅腕表,因此只能从国外进口。
当我们进一步翻阅资料,了解珐琅钟表的发展历史,会发现,17世纪末,怀表在欧洲,就被发明于世,以其小而轻便的携带特点,让阅读时间成为随手可及。
到了18世纪,怀表的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制表工匠纷纷让怀表穿金戴银甚至将极难的珐琅工艺制作在怀表之上,极尽奢华,拥有一块怀表成为绅士名流彰显身份的象征,而拥有一块珐琅怀表则成为皇家贵族尊贵身份的体现,因此也造就了许多技艺精湛的珐琅表品牌,当今世上流传的百达翡丽雅克德罗江诗丹顿宝玑等耳熟能详的珐琅表品牌大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一只做工讲究、功能复杂的珐琅怀表,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
在三百多年前的瑞士,怀表更是贵族们不可或缺的心爱之物,尤其是绘以珐琅图案的怀表,更是其中的上品。由于珍贵的珐琅怀表全为手工制作,大多是仅此一件的定制孤品,弥足珍贵。
清朝初年,西方贵族为讨好东方帝王的欢心将代表本国最高工艺水平的珐琅器敬献给当朝皇帝,深受康熙、雍正、乾隆等历代皇帝的喜爱。康熙皇帝对珐琅器极端钟爱,就连下榻的龙床边及满朝文武上朝的太和殿都少不了它,对珐琅钟表更是情有独钟。
据记载,康熙帝在养心殿开办造办处,专门从事珐琅钟表研发制造。1722年康熙帝辞世后,珐琅表的研发就此停滞。加之光绪年间,清政府内忧外患,仅有的大明火珐琅钟表制造工艺于清末失传,宫廷珐琅艺人流落民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