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的黎陶。
庞珂的视野里便再也离不开这种古老的原生态技艺。一个军用背包、一块画板、一把心爱的画笔,庞珂在20年中几乎走遍了黎族五大支系的每个村镇。他学着用鼻子喝山兰酒,喜欢上了一开始吃不惯的黎族菜肴。他千方百计与村民学沟通,用速写将黎陶及其制作技艺画在近一万张画纸上,并拍下了2万多张珍贵照片。
结婚生子后,庞珂每年仍花费三分之二的时间奔走在黎族村寨间。一次,由于久未归家,庞珂衣衫褴褛,须发蓬乱,面容黑瘦。来到自家门口时,日日思念的儿子为自己开门,却认不出他,这让庞珂心酸不已。妻子和朋友们都不理解他为何如此痴迷这些看似平凡的陶器。庞珂说,在探寻黎陶艺术之路上,自己已无法控制奔徙的脚步。
黎陶不仅是黎族人民重要的生活用品,也是重要的装饰物件和祭祀用品。但外界却有黎陶艺术来源于外省的质疑。为了证明黎陶艺术自成一系,他背上一件黎陶制品,用半年时间自费奔赴广东、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与当地陶艺进行比较,发现了黎陶独树一帜的特点。
贝壳、竹签、棉线等原生态的制作工具、水墨画般梦幻的黎陶色彩、椰壳等海南独特的烧陶原料等让庞珂坚信这是具有代表性的黎族民间艺术。
2000年以后,庞珂开始探寻黎陶艺术的发源地。琼南地区孕育了黎族的先辈,经过几年的走访和考证,他将期待的目光会聚到三亚市天涯镇布曲村。
这个住着1000多人的黎村背靠大山,山中有黎陶独特的两种陶土原料。村里的近百名妇女会制作几十种黎族陶器,是海南所有黎村中制陶人数最多的。
更让人惊奇的是,布曲村烧制的黎陶不仅品质优良,外表还会浮现出各不相同的类似水墨画的梦幻色彩,这也是其它黎村的陶器中所没有的。经研究,庞珂认为这是由于燃料中使用了椰壳,这种色彩成了黎陶最为突出的特点。
有了丰富考证成果,庞珂立即着手准备将黎陶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一个黎陶制作全过程的纪录片送至了三亚文化主管部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申报工作却迟迟没有进展。2006年,由昌江县主持申报的黎陶艺术终于被国家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虽然黎陶的申遗工作留下了一些遗憾,但不久后,他又在布曲村偶然发现了伴随黎陶制作全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