俑、天王等,大体是根据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征。
贵妇往往面部胖润,肌rou丰满,梳着各式发髻,着彩服。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勇猛英俊,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彪悍。动物类有鸟、狮、骆驼、马、牛等。其中以马的塑造手法最为出色,有的扬蹄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鸣,有的俯首,形态生动逼真。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唐三彩陶器的窑场多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有河南巩义、陕西铜川、河北临城。除此之外,四川邛崃也有所见。唐三彩的品种很多,有静物器具、立体塑像、明器和生活用具,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称得上是最贴近生活的手工艺品。在唐代,几乎没有任何一种手工艺品在种类上能超过唐三彩。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非常高超,它用高岭土作胎料,经过提炼,精选出颗粒细、杂质少的材料。洛阳和巩义出土的唐三彩,胎土洁白,胎质坚硬,某些产品底部还有支钉的痕迹;西安出土的唐三彩,胎土白中闪红,胎质相对较软,有的用指甲一划可显出痕迹;而扬州地区出土的三彩陶器,有白色、淡红、淡黄等几种颜色。烧制唐三彩的温度较瓷器略低,在800°c~1000°c,其中三彩俑的烧制温度为900°c左右,三彩器皿的烧制温度在1000°c左右。
初唐时期,唐三彩制作的工艺较为简单,品种也较少,多在挂釉后加以彩画。盛唐时期,是唐三彩制作的极盛时期,品种丰富,制作精美,产量很大。唐天宝以后唐三彩的产量逐渐减少。“安史之乱”之后,唐三彩的制作逐渐衰落。
宋代初年,唐三彩已经很少生产了,巩县的黄冶窑也突然停烧了,但在黄冶河两岸还有小作坊继续烧造瓷器。后来,考古专家在巩义黄冶唐三彩窑址的第二烧造区东北部,清理出8座唐代窑炉,其中有5座窑炉保存相当完整。
巩县离洛阳不远,历史上多次划归洛阳管辖,实际上属于洛阳地域。改革开放以后,唐三彩首先在孟津县恢复生产,孟津的民间艺人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改进了原料配方,提高了烧制温度,使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畅销国内外。
“唐”是一个世界性的符号。唐代生产的唐三彩以其简约的造型和亮丽的色彩,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唐代,唐三彩已经走出国门,与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那一只只彩色的骆驼,有双峰的,也有单峰的;牵引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