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柬埔寨孔子学院院长王贤淼邀请,特地在孔子学院展示书法技艺,并向几位老朋友和孔子学院教师以及金边新知图书刘敏辉总经理等赠送墨宝。
谈起在国外的生活,朱培杏说金边那边6070都是华人,到柬埔寨感觉不到是在出国,当地传统东西保存的非常好,图书购买力很高,很多人买中文书,不是华人也很重视中文,民风比较淳朴。
自己太太就是当地的第三代华侨。自己一开始在金边皇家大学代课一段时间,教教中文,写写书法之类的,因为柬埔寨是法国人的殖民地,学法语的很多,对书法不是很有概念,比较不容易接受这些东西,后来自己就搞烙画、纂刻创作,当地很多报纸,电视都有报道。
时至今日,朱培杏仍保留着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当年对其的专访。其篆刻和烙画作为柬埔寨金边电视台的《今日金边》专栏序幕,曾经深入千家万户,而这样的报道仍有很多。“虽然,这期间有很多人想做我的学生,但是我拒绝了所有外国友人,包括当地的华人,我觉得这是中华的文化,理应由中国人自己传承。”对此,时至今日,朱培杏仍坚持自己的“固执”。
朱培杏说“在国外有很多华人想学这些,但自己并没有在外面教学生,第一国外的孩子中国文化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很难真正领悟到中国文化的内涵,第二从学习画画到拿电烙铁在木块上烙画有个很艰苦的过程,在柬埔寨夏天温度很高,短时间内又很难看到效果。
对每一件事情都尽可能追求完美,朱培杏现在手上还有30多个烙画的时候小刀划伤的刀痕。烙画比画画难就难在,电烙铁靠近木头之前要先想好,不能再改变,线条、位置都要很准确。但一般人往往坐不住的,很多人想学,一接触起来发现没那么容易就放弃了。
看起来在一块小小的木片上面作画,前期的准备工作则是相当复杂。朱培杏说如果用胶合板来作画,处理不好,胶合板一层一层会松开,影响画的整体质感。后来自己想到用实木,但要找工人把木块切片,打磨,上漆,要经过一系列的流程之后,才能在上面进行作画。况且实木本身对作画时间也有要求,如果放置时间太长没有处理,颜色就会变灰,看起来就会显旧,没那么漂亮了。
朱培杏的祖籍在湖北黄冈,虽出生在农村,但他的家族是书香门第,自小耳濡目染。朱培杏曾祖母的哥哥是明代的状元,父辈三兄弟中,三叔是那时师范学院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