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也一
天天心烦气躁。
“看来打井不现实,最好的办法是把你们背的那股水引到村里。”经过十多
天的走访和实地察看,张华无奈地对李清泉说。
“架水?那么长的管路,那得多少钱?”李清泉又惊又喜。
“再远也要把水架进村。”张华斩钉截铁地说,像在跟谁赌气。
“可水源在低处,我们在高处。”李清泉忧虑地说。
“既然下面有水,那么上面有没有水呢?”张华望着李清泉提出了一个从来
没有人提出过的问题。
他指的是三十公里处的那一股水。
“这倒没想过。”李清泉如实回答。
第二天一大早,张华就返回了省城,只是他没有跟李清泉说回去干什么,有
什么事,当然也就没有跟乡上联系。
几天后,张华回来了,这回他不是一个人来,而是带来了几个人,而且来的
也不是同行的作家诗人,而是几个带着现代精确仪器的地下找水技术人员。
经过几天的勘察,张华带来的技术人员确定,在出水沟人挑水的那股水源上
面的半山上有水,而且他们挑的那股水就是从那里流下来的。
山上有水,根据高度完全可以把水接到出水等来,这一发现立即使村里人高
兴得鸡飞狗跳地疯狂了几天。
可是,钱呢?不要说挖钻山洞去引水,就是光架设管道,三十多公里的管道
要多少钱,这可是出水答人想都不敢想的。
几天后,作家张华又一次不声不响地返回了省城。出水沟村的村民们都在担
忧,张作家还会回来吗?他是不是也被吓住了。
村民们不晓得作家是干什么的,但他们看出张作家这人心好、实在,是前
些年水副局长那样的好人;尽管人人都知道架水管引水需要很多钱,根本不可能,
但人们心里还是挂着一线希望。在出水沟村民心里,就算不能实现的希望也是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