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情况都大同小异,基本上都与省外打井队报的有一半以上的出人。这还了
得,八十口井,还不包括打不出水要我们县另出的八口,他们多报的数就得多出
上百万呢!这些人明明是打着支援的旗号发国难财,这一情况外省老大哥单位肯
定也是蒙在鼓里,因为打井的是下属企业的私人老板。打井的钱虽然是省上出,
但这些钱实在不能这样出。
&x5730;&x5740;&x53D1;&x5E03;&x9875;&xFF12;&xFF55;&xFF12;&xFF55;&xFF12;&xFF55;&xFF0E;&xFF43;&xFF4F;&xFF4D;。
发布页⒉∪⒉∪⒉∪点¢○㎡
再说,我觉得里面肯定有猫腻。不行,这事我一定要如实反应,党员,党的
纪律要求不允许我这样做。山区的老百姓太善良了,每到一处,他们都在说打井
队的好,把他们说得像大救星。本来按合同,打井队的吃住是用不着当地群众管
的,但儿乎每到一处,村民小组长都组织群众凑这样凑那样,打井队苦虽苦,但
顿顿有鸡猪羊rou吃,顿顿有小酒喝。村里的群众还觉得过意不去,恨不得把自己
的心肝都掏出来款待那些省外来的大恩人。
这也难怪,山里的群众渴水、盼水的时间太久了,这打出的可是救命水啊!
在几个没打出水的地方,村民小组长竟然领着一群老者给我们下跪,请我们无论
如何再安排打几口试试,彷佛我们就是龙王老爷似的。而凡是打出水的村子,村
民都在井旁立了“吃水不忘打井人”的碑,有的还到县上为打井队做了锦旗。
是不是我真的错了?我也是农民的儿子,家在贫困山区,对农民知根知底。
看到他们对打井队一片感激之情,我不禁反反複複地在心里问自己。
督察打井的工作接近尾声,最后一站是去三山乡一个叫普埂呢的彝族村。
普埂呢是出了名的干旱村,它的干旱程度不仅在云山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