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就是在全省、
全国都是出了名的。
由于地处高山,加上又是一个三百多人居住的彝村,这个村年年每到正二月
就缺水。今年遇上百年未遇的大旱,干渴度更是可想而知。还在过年前,村里的
人就不得不翻山越岭,一群群、一起起地到十公里、二十公里之外去找水、背水
吃了。
村党支部也曾组织村民在附近的山餐里挖了三十多个沙井,市上也专门拿出
资金请省、市两级的地质专家到该村附近勘探,拨出资金打了四口井,可是老天
偏偏不长眼,口口都是猫抬尿泡—空欢喜,
不打时昨个看都有水,打下去却全没有水。这样的干早程度当然不会被新闻
部门放过。一个月前,作为市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的我,曾与宣传部门
一起带着市电视台、省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对普埂呢的干旱缺水情况进行过专题
采访报道。
于是,普埂呢这个村名立即全国知晓,甚至延伸到海外,只要你随便打开一
个站,都可以读到有关普埂呢干旱缺水的情况。紧接着而来的是不仅普埂
呢得到好处,云山市也跟着大大地沾了光。为这,我和宣传部门的同志还受到市
委、政府领导的高度赞扬。
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企业老板都鼓足了劲似的往普埂呢捐资捐物,国内几乎
所有的矿泉水企业都向普埂呢捐赠,云山市的抗旱救灾款也一批接一批地来,拨
款的总数大大地超过了全市所有的县市,听说在全省也是最多的。
听省上下来的抗旱专员说,云山市的旱情,特别是普埂呢的旱情曾牵动了中
央首长的心,连中央首长都做过重要指示,要不是后来玉树发生了大地震,中央
首长肯定会亲自到云山市视察、到普埂呢村看望干旱渴水的乡亲们的。普埂呢村
是要不了那么多矿泉水、那么多捐款的。东西多了当然好办,钱多了更好办,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