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邓巴数”规定了我们只能和最多50人维持紧密的人际关系,也就是指我们“知道对方是谁”并且了解自己和对方之间的关系。
然而,我们把这50人配额中的一大部分拿出来,贡献给了或真实、或虚拟、或明星、或草根的远程偶像。追星吃瓜刷抖音,挤占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由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资助,杜克大学实施的跟踪调查显示,95年时美国人平均说自己有3个亲密朋友。这一数字在新千年伊始降到2,到204年已经是0。
产生于网络上,暂时没有走到“奔现”这一步的关系,多数是“蜻蜓点水”,一旦就某个议题产生重大分歧,冷处理一阵,发现对方与你就这么断了联系。
而至于远离地面的实体或虚拟偶像,则更是一种花钱砸出来的幻梦,他她无法针对你个人的困惑,给出具体的,真切可感的关怀。
如果你可以成功“自我催眠”将偶像言行强行解读为给自己说的话,也许还好;但你最好祈祷这位真人偶像千万别“糊”了,或者你追的动画漫画没完结没“过气”。不然,还是逃脱不了信仰崩塌。
陌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降温,社会变得不再友善。所以,你必须从对不固定他人的友好,对宏大叙事的关怀中退出,退回到自己和身边最亲密的人形成的圈子里。
——这个最亲密的人,当然不必须是你的父母亲属,如果暂时没有另一半也不用急着找。只是,个人要尽量少与人交恶,多交现实中的朋友,或者一对一的,有线下交流潜力的网友,少将精力放在单方面的情感付出,和漫无边际的浏览上。
不与人争吵,对有利害关系的人,比如上下级,可以避免过快透支“社交货币”,给自己未来埋下隐忧;对素不相识的人,可以尽量减少你遇到一个反社会人格的疯子,或刺激他爆发出来的几率。
而那些真实可触的友谊和情感,也将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来自网络的友善可能无远弗届,但如果你采信了这种友善,它一旦转化为网络暴力,伤害也将更甚。
你不可能只选择相信网上赞同你的那部分声音。如果你选择对网络批评和暴力不屑一顾,那网友们对你赞美的效力也会衰减。
信任是保持人际关系长久的基石,但信任能够建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