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再生,连续扎三个月就能根治。于是在老中医的指导下,建章找了个橡胶药瓶盖,在上面布满银针,每天下班回家为王顺扎十分钟的针,一个月后病情大为好转。王家感激万分,买了许多东西,但母亲没有接受,说街坊邻居的,谁还帮不了点谁。建章又为王顺扎了两个月,正如老中医所说,病患处完好如初,一点疤痕也没留,而且后来也没有再犯。这是两年前的事。
窝心的小房盖起来后,米德路再次提出院里铺地一事。院里的地面都是各家搬进来后自己铺的,父亲铺的是碎焦渣混合土,王姨家和米奶奶家铺的是碎砖头,最里面住着小张两口子是最后搬进来的,只铺了些碎石子。
院里平常时候不怎么着,可一到了雨季,每次下了雨后,院里的坑坑洼洼就显现出来,一片片的积水长时间的停留在那里。他们住的这条街比邻街高出许多,院里的积水从院门口流不出去,只能从院里面墙下的出水口流出。每次雨后,只要看到院里有积水,母亲就会安顿建军或者建业建设去扫,有时院里其他人也会扫,但大部分都是建军他们扫。
在两家盖小房一个月之前,米德路就提过这事。他提出全院统一铺地面,主要是考虑米奶奶行走不便,如此自私地提出这个建议,他本人一点也不觉的不好意思,实话实说。他还补充道,这么做对全院的人也都有好处,这是明摆着的。他把四家人的代表召集到一起说,我请人大概估算了一下,连工带料总共也花不了多少钱,其中有些东西我能自己找来。这活咱自己干不了,一是没家伙事,二是没人,除了刘大哥家人多,咱三家几乎没几个壮劳力。我仔细考虑过这件事,也和小张两口子商量过,这事是由我提出来的,我自应多掏一点,小张两口子是双职工,家里条件好点,也多掏一点,还有就是这出来进去的,我们两家走院里的路次数多,多掏一点也是应该应分的。刘大哥家住院门口,平时早上开门晚上关门的没少费心,再者家里也不宽裕,就少掏点,王大姐家就持个中。你们看这样行不行?
一向为人处事生怕自己吃亏的王姨听了米德路的一席话后马上说,为什么我要持中呢?我家里人口少,住房面积也不大,也不经常走动,我也应该出最少,这才公平。
米德路对此早有准备,他说,行,就按您说的,您和刘大哥家的持平,多出来的我掏。
这次会议基本达成了协议,但最后父亲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自家的小房漏水,想在雨季到来之前把小房翻盖一下,然后再铺地面。大家一致通过。
小房盖完了,铺地面一事提上议事日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