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说服力,但他还是要把自己的面子撑下去。其实他自己根本没意识到,他对姥姥的敌意,正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
父亲被假定为共产党,差点被砍头这一事实,导致了父亲与姥姥一家的误解和矛盾。如果要找出这误解和矛盾的受害者,那就是母亲,母亲是这误解和矛盾的牺牲品,替罪羊。对这一点母亲是彻底的感应到了,也亲身体会到了。这个事实她不能改变,这个误解她不能排除,这个矛盾她无力解决。她只有接受这个事实,面对这个误解,承受这个矛盾。母亲感到自己在父亲和姥姥的夹缝中生存,实在是太累了。她不会说,也不能说,只有通过永无休止的繁重的家务去劳累身心,少一些考虑这些问题的时间,自己会更好过一些。
每次要看望姥姥,母亲认为都是很费心思的,并不象人家的闺女看娘那样想去就去。她需要对父亲察言观色,选择时机。一起过了这么多年,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母亲太了解父亲的脾气性格了。父亲并不是一个脾气暴躁,不通情理的人。他的易怒其实全部来自于对家庭生活的无奈。这一点母亲是心知肚明的。每当有愉快的事情包围了父亲,父亲就会毫无保留的展现出他善良淳朴的一面,让人感到他是那么可亲可敬可爱。此时母亲就会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大家庭,自己也是一个幸福的人。与此相反,每有烦恼的事情困扰父亲,父亲则会变的暴躁易怒。此时无论是什么人和事,在他的眼里都令人心烦。这时候的母亲就会格外的小心翼翼起来,努力做到不使自己成为父亲的出气筒。
每到父亲心情愉快之日,就是母亲可以看望姥姥之时。这么多年来,母亲一直是按照这个规律去做的,并且基本上没有出过什么问题。
母亲也曾经怨恨过姥姥,不是因为由于姥姥的存在,使她与父亲的关系很难融洽,这里面的因素有一点,但不是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姥姥重男轻女。
由于姥姥在舅舅家的孤独无助,善良的母亲早已不在怨恨姥姥。有一次去探望姥姥,母亲闲唠时问,为什么儿子的孩子都是你一手带大,而闺女的七个孩子却一个也不管。姥姥则说,这还用问,我拉扯他们,是因为他们是咱家的根。你是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你的孩子都姓别人的姓,他们都应该让他们的爷爷奶奶疼爱。母亲又说,你明知我和婆媳一家的关系不好,却不管我,把心思都花在他们身上,到现在都那么生分,你不后悔么?姥姥则说,我不后悔,我该做的都做了,他们要怎么做就怎么做,自有老天报应,老天是最公道的。
公婆对以童养媳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