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天性,一切皆可抗拒,惟独天性无法背弃。
单身我喜欢的生活方式(一)
葛红兵 胡榴明
W女士,30岁,白领,独居,她谈到她的私人生活时说:
我不愿意留在家乡,虽然也是一个大都市,但是出生、读书到工作,都在那一个地方,家人、亲戚、同学、朋友、同事、熟人都窝在一起,有时候真是觉得世界很小。我一直都没有找一个准备结婚的男朋友,整天除了上班就是玩,父母着急,天天在旁边劝我。母亲说:〃我们倒没什么,也算是读书人,也不想太过问你。但是熟人同事见了面就问你家的女儿出嫁没有,弄得我们很难堪。你有文化又漂亮,何必让人议论我们呢?〃这样,促使我下决心离开我从小长大的地方,来到了现在这座城市。现在我很好,一个人打工挣钱,然后吃喝玩乐,生活得很自由,有男朋友也有女朋友。我不是性冷淡,其实我对男孩子还是蛮感兴趣的,曾经真心实意地谈过恋爱,虽然并没有考虑结婚,但是也爱得轰轰烈烈。我认为爱情的结局不一定就是婚姻,婚姻太平淡、太世俗了,我喜欢浪漫的、刺激的感情。家里人说我从小就很疯,现在大了也一样。如果我爱一个人,我才不会管他结婚不结婚,或者他和我结婚不结婚。对这一切我根本就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爱那个男人的那种感觉,好像是一场战争似的,男人和女人你死我活的,说起来是爱,其实是互相残杀,爱过一次,人就好像是死里逃生一回。可能我这一生是不会结婚了,但是不能没有爱,也不能没有性。女人一生缺了这些,那就是白做一回女人了。我很高兴我生活在现在这个城市,生活在现代,听母亲回忆她年轻的时候,1960年代,那真的不像是人过的生活。
丁飞,34岁,自由作家,单身男人。采访的时候向他提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有研究社会学的专家谈到单身男女的生活状况时说,现在所谓的独身其实是独身不独性,是对婚姻方式的拒绝,对性的不拒绝,其实也不算是真正的独身。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独身主义者,这样的提法很早就有。从西方开始的,开始也的确是拒绝婚姻和家庭,同时也拒绝性爱,是一种苦行僧主义。欧洲中世纪隐修士修道院制度,参见《基督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后来有加尔文教派,清教徒,最早一批乘坐〃五月花号〃到北美洲的移民,他们提倡禁欲主义。现代的单身者,也可以说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很多的单身者,尤其是男性,不是因为宗教信仰,不是去做僧侣,只不过是对婚姻的拒绝,而不是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