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甚至还有可能生活得更好,单是这一点,也说明她们在社会上所受的压力减轻了。
这本书的写作始于2000年6月,两年间(至2002年11月)单身者的生活现状有了飞跃的进步,在我们这部书的前面几章已经有详细叙述,这里就不再重复。
调查中我们也听到一些单身者抱怨生活压力,但他们遇到的最大压力来自于内心的寂寞,而不是社会歧视。虽然,这并不等于歧视已经消失,但是比较而言社会歧视已经不是现代单身者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了。
单身亚文化的扩散
葛红兵 胡榴明
单身文化正通过单身俱乐部这种组织形式向主流文化扩散,单身者群体性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例如两性交往的开放性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主流社会。主流社会在对单身亚文化漠视的同时,也将这种变化悄悄地融入自己主流渠道中去。
计划经济时代,每个人都是作为一种劳动力资源分配给单位的,每个个体都在人生上依附自己所属的那个工作单位,人与工作单位的关系常常是终身制的,流动的难度非常大。
在一个没有流动的社会,一个人除了在他所属的那个单位消耗掉他所有的才华和激情之外,还极有可能忍受长时期的无穷无尽的低能的管理者和鄙俗的同事的折磨,这种折磨的产生可能是因为说错了一句话,表示了一点不同的意见,甚至可能是哪一天穿错了一件衣服打错了一条领带。但是,你无法逃避,因为你不能辞职,不能将自己流动出去,你也无处可去。在这种情形下,一个人,如果他试图避免受到上述折磨,他就必须时刻谨慎,他的言行必须完全符合领导、同事们的心意,以至于有的时候看起来,他活着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博得那些人的好感。
198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建立,人们开始可以自由地选择职业了。人们可以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去,社会也采取了比较宽松的人才管理办法,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以及社会的需要去寻找自己认为合适的东西;原有的体制松懈了,人生依附随之解体,社会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宽裕的人才流动的余地。这也是主流文化逐渐变得宽容的由来。多元结构开阔了个人人生选择空间,也开阔了主流文化的心胸和视野。工作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由主宰和被主宰的关系进化为双向选择的关系,这种取向是双方的,他们各自遵循各自的利益原则,工作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地位变成了一种在利益原则上的平等关系,是各自的取与予的需要,不存在恩赐和给予的问题。
这种平等的关系下,个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