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四处寻找合适的异性,为了争取独家交配权,雄性动物常常用决斗的方式解决。关于引诱,雄孔雀漂亮的羽毛就是证明。当然,动物的这些求偶行为最终只是为了交配和繁育后代。人类有些不同,因为人类有文明,有高尚的情感。当高尚的情感丢失了,就会把爱情降低到动物的求偶行为。但是我们对爱情期待太高了,实际生活中我们的爱情并没有这么崇高,而只比动物的求偶行为高级一点点。因此,我们要纠正的第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以为爱情是以共同的理想和一定的经济基础等因素为基石的,所以爱情诞生于相互了解之后。我们很不幸地从来没有遇到过了解很深然后产生爱情的异性,不知道今生能不能遇到。所以我相反地认为,爱情是神秘的,盲目的,情绪化的。这样解释起一见钟情就很容易了。如果比较到动物的求偶行为,对爱情就能有更实用的了解。即,爱情就是引诱,求偶。不过,要接受这样的观点要经过内心剧烈的挣扎。因为这个观点与被教育的观点完全不同。对于与固有观念不同的东西,怎么能够容忍呢?我们就靠这些固有的东西来生活呀,没有了这些东西,我们就失去了依靠,变得无助,失去了根基。可是我们又不能从这些固有观点出发,获得人生的幸福,或者说获得生存的欢欣和满足。所以内心的挣扎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渴望什么呢?我们的渴望被压抑在深沉的潜意识里,难以言说。爱情,或者是渴望异性:异性的身体就足以使我们冲动。吸引我们去接近异性的也是她们富于曲线美的身体。教育告诉我们,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错把友谊当作爱情。唉,可是是什么让一个女孩子对一个男孩子动心而不对另外一个男孩子动心呢?可能是这个男孩子有这个女孩子所期待的东西吧。双方有各自期待的东西,爱情就在两个人身上诞生。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形。现实却是复杂而多变的,不可能提高到这个纯度。
就是这样,在理性这个东西的借口上,爱情发生了。我身边的这些爱情故事都有类似的情节,只是形式不同罢了。因此我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过早的教育会误导我们的生活,固有观念先形成,然后我们带着这些观念去生活,而不是先去生活,然后过来认识这些观念,结果可想而知了: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