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他们的价值观教给了我们。农业很辛苦,很穷,要想以后过得好,就要认真上学,考上大学,到城市里去“吃国家粮”(农民通俗的说法),再也不要摸锄头扁担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这个价值观一直被强调。父母也要求我们认真上学,考试要考前几名,争取升学(可惜升学总是淘汰制,只有少部分人才有幸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学习好的会受到称赞,过年会有好吃的,会有新衣服穿,会被寄予美好的期待。我们的生活就被囚禁在教科书中了。而且为了升学,只教考试大纲要求的课程,音乐美术等课程被忽略,一点也没有重视(等我们走出那个小山村后才知道我们的成长是多么无奈,多么枯燥乏味)。
在小学四年级后,我们就明显感受到了升学的压力,习惯性地以分数和名次来区分好学生和坏学生,将努力学习、分数超过别人作为最大的乐趣和光荣,以及值得骄傲的事情。从小学四年级后,我们不再被教导要有远大的理想,或者一边被教导要有远大的理想,一边被教导要考好分数。当我们想带着理想向老师和父母发问时,我们已经没有必要问了。我们已经到了可以理解这些疑问的年龄。小学升初中,是第一次淘汰;初中升高中,是第二次淘汰;我记得升上高中的小学同学包括我们两个总共只有六个人。到了初二以后,我们对美术音乐之类的课程已经不再关注了,唱唱流行歌曲成了唯一的消遣。要是当时我们能够想到今天的情况,当时一定会为自己将来能够做什么而深感忧虑(除了考试取得分数外,我们能干什么呢?)。幸好我们那个时候对此一无所知,所以没有这样的忧虑。我记得,那些报考体育和音乐的同学是被看成没有出息,实在不行才选择这么一条路。典型的是文理科分班时我们班主任说过这样类似的话,你们都是学理科的。学习什么不再是看个体的具体情况,而是被决定,否则就要陷入自我忧虑的恐惧的深渊。当时流行老师那一代人成长起来的信念: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们也被这样要求。老师以他们的个人经验告诉我们,学理科找工作要容易,薪水要高。
从这么一些经历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我们的成长是被预谋的,在完全未知的情况下被强行塞进了唯一的价值观。第二,我们学会了恐惧,如果不照这种价值观去努力,就会被抛弃,舆论就会预言我们的前途是悲惨的,深不见底的,就这样我们学会顺从,学会恐惧,学会为了唯一的价值观而耗尽所有时间。第三,这样我们除了这个价值观就不知道其他任何东西,其他任何东西都会给我们以后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惑。显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