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移民,下岗的军转干部,出租车司机,环境污染受害者,等等。3。城乡群体性事件的指向对象不同,维权内容多元化。4。表现方式激烈,内部矛盾逐渐对抗化。暴力性、破坏性群体性事件逐渐增长,有“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心理。5。组织程度高,经济矛盾趋向政治化。6。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处置难度加大。多数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提出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常常是无理要求与非法行动相互交织,多数人的人民内部矛盾与少数人的严重违法行为混在一起。处理不当,局部问题就可能影响全局,非对抗性矛盾就可能转化为对抗性矛盾。
还有相关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弱势群体的规模已达1。4亿—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材料显示,在过去的土地征用中地方政府占有土地利益分配的20%—30%,开发商占40%—50%,而农民作为土地使用权的主体,仅占5%—10%。城乡差距已从80年代的1。8比1、90年代的2。5比1上升到2003年的3。23比1,世界劳工组织对36个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是差距比超过二比一的仅有的三个国家之一,而按实际购买力比较,中国城乡差距实际为5到6比1。另外,中国基尼系数(用来衡量社会平等的根据)也持续上升,1981年为0。288,2003年达到0。46,现在实际上已接近0。5。
北京大学一位博士生认为造成群体性事件增多的原因是:1。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公正原则损坏,引起摩擦,导致矛盾增多。2。职工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3。官僚主义作风和腐败现象造成干群关系紧张。4。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复杂化。有些人不善于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还有一些人缺乏社会主义荣辱观,采取闹事的方式来实现过分要求。5。社会管理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日益增长,而不少党政部门习惯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去推动工作,导致矛盾激化。对矛盾采取简单生硬的办法拖延或压制,群众开始时采取的行动是上访、投诉,但在长期上访无果、投诉无决的情况下,最后采取了群体性事件。
8。 勤政、廉政,还要善政(2)
我很同意这位博士生谈到的最后一个观点:大部分群体事件是逼上梁山。
其中因各种征地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已占全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65%以上,对现行土地政策人们有许多质疑,国家将采取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