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的7%)、外国在印度的直接投资增长乏力等。1998年印度外国直接投资仅为22亿美元,1999年26亿美元,2001年23亿美元,仅比越南多一点,而2000年中国却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达500亿美元,2001年中国获得468亿美元的直接外国投资。这些都说明了印度经济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实在是太多太多。
现在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英语如此普及、现代民主政治较发达、现代法律体系及现代市场制度确立较早的印度却没有发展起来,其国家积贫积弱会如此严重?难道现代民主制度和市场体制与经济增长没有多少关联吗?当然,对这个问题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的回答都会是失之简单。其实,任何现代制度的确立与完善都必须以既有的经济环境及传统文化转化为基础,离开了传统文化的转化,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印度为什么会离现代经济社会那样远,可能与它不能从传统的种姓文化中走出关系极大。印度的种姓制度已沿袭数千年不变,等级森严的四大种姓制度不仅决定了个人通婚范围、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社会道德生活的秩序及个人必须履行的权利与义务,而且也决定了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完全以身份来界定个人权利与义务,因此,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个人的能力大小,也不在于个人的努力程度如何,完全在于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的身份如何,而身份的先天性,必然使得整个社会成员的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发挥。由于这种绝对种姓划分的世袭性,使得整个不同种姓之间无法实现合理的上下流动,必然导致社会成员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使整个社会成员的内在潜能受到严重压抑。而且,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关系不平等,有效的合约关系也就不可能在社会中实行,法治精神更是无法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如低种姓的国会女议员普兰黛维被刺身亡就是这种种姓制度所导致的恶果。试想,在一个没有自由生活空间的社会里,民众有多少动机来努力生产改变自己生活呢?
还